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中外文学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沟通:中外文学与思想比较相关论文网

本论文是一篇中外文学方面论文网,关于沟通:中外文学与思想比较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外文学及世界文学及文化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中外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我爬到五千来米的高度就再也爬不动了.就这样我退了下来,退到了离珠峰不远的一个地方.在那里,有一天,我突然读到一本杂志,是《中国青年》,里面有关于“女英雄”张海迪的故事.对于几个月没见过文字、没跟人说过话的我,读到这本杂志无疑有一种深深的触动.

那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失败了.原先,我本来以为可以“流浪”一辈子的,后来发现其实不可能,我其实无路可走,如果我再走也无非还是这个样子.我当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以后的“走”,很可能不会是单纯再用脚来走了,而是一颗心的“流浪”.于是,这种“流浪”的心态开始逐渐注定我的性格.

1997年9月份,应德国鲁尔大学的邀请,我到了德国.在德国我呆了将近两年,从那时起我开始了海外的漂流.去德国的时候也正是我最压抑的时候,虽然我们住的教职工宿舍的条件都比较好,但学校却很压抑.那个学校谈论文学的学生不多,中国人也很少.鲁尔大学据说还是全德国自杀率最高的一所学校.最后,连马汉莫教授也自杀了,不知是因为吸毒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总之是自杀的.马汉莫是个汉学家,这个人非常好,而且他懂七个国家的语言.

德国给我的就是这么一种印象.也许是我的德语不好的原因,我在德国所交的朋友都是会讲汉语的.总的感觉就是觉得德国人特别理性,比较死板,他们很难像我们这样随随便便,他们大都特别有礼貌,特别拘谨.我们的一些中国朋友有时候星期天在阳台上晒衣服、洗衣服,这对德国人来讲就是干扰,他们会马上打报警,因为按法律规定星期天是不准劳动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到下午4点,柏林所有商店都同时关门.商店4点钟关门,所有人都在街上,上百万人在一瞬间全都在马路上,人与人之间都不能动了,必须经过半个多小时,你缓缓地往那边走,我缓缓地往这边走,才能疏通.德国就是这样一个各方面非常严肃的国家.但是,尽管德国很压抑,但在前东德与西德之间的那些画廊区、艺术活动区,却是搞艺术最疯狂的一个地方.很多人住的就是一间玻璃房子,四处都是玻璃,你可以随便看各种生活,从来没有窗帘.德国给我的印象应当是一个“大学城”的印象,比较干净、比较漂亮,一条路走下来,你绝对见不到半点垃圾,你可以躺在公路上睡觉.前西德对东德,一开始是同情,统一以后,西德人需要纳税支持东德,开始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他们也都觉得东德人这么多年吃的苦太多了.可是慢慢的西德人产生了另一种心态:觉得东德人好吃懒做,他们在吃我们.就是这么一种矛盾,不知道现在这个矛盾化解了没有?

意识形态将前东德与西德分割成了两大阵营.两个群体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西德人自食其力的意识比较强;而东德人依赖于“铁饭碗”,比较懒惰,他们已经丧失了一些生存的能力.你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端了一辈子的“铁饭碗”,可到了六七十岁时,制度一下子变了,“铁饭碗”没了,他们内心那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很自然,他们的孩子也会跟着失落.他们的孩子到了西德跟西德的孩子一比,自然就成了穷人,自然就成了下层社会的人.正是这种压力,使现在的这些孩子,进入到商业社会后,爆发的意识特别强.在西方,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德国对于我的个人境遇而言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到了1999年,进入世纪末,我就到了英国.英国的农村完全就是一个“农村博物馆”,既干净又漂亮,你能想象出那个画面,拍出来就是明信片,但是没有什么生命力,因为那些风景已经固定太多年了.伦敦还是一个大都会.伦敦的文化气氛很好,有一家画廊,每年都要专门搞一届很大规模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活动,相信在座的许多人可能都参加过.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先锋戏剧等等在他们那里都可以做.

在艺术活动以外,伦敦最吸引人的是时装.香港的一些设计师每年都会到伦敦搞时装发布.英国的音乐大家都知道了,其他方面好像法国比较厉害.戏剧好像是在德国那边.伦敦对于一个中国作家,比如对于我从事写作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我觉得就是一种尴尬.尴尬在哪里?在于读中文书的人太少,我想中文在那里还不如拉丁文或者别的什么文.在英国,研究法语的可能会找到20万人,研究拉丁文的可能有4万人,而研究汉语的可能仅仅只有20个或者200个人这样的规模.应该说汉语在这里,仅仅只存在于一些“大学研究”的范围中,它并没有真正走进社会.

我现在感觉到压力比较大等自己的语言也在漂泊中.我并不知道我自己的归宿,如果有人问我最想死后埋在什么地方?说实话,这个问题我还真的回答不上来,我始终想象不出自己要埋在什么地方,我始终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最后要漂泊到什么地方.按照我这种心态,比如说这次回到中国(以后还会不断地回到中国),我对中国的看法确实让我吃惊.

一种是“民族主义”.强调这种民族感有很多用处,对外可以表明我们中国现在越来越强大;对内可以激活我们本民族的很多东西.现在许多地方又搞起了庙会,唱起了地方戏等等,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开始慢慢恢复了.这种恢复对于一个民族,对于每个个人来讲,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满足感.

但是,关于思想,首先还是由学者、文人这个范围诞生出来的,慢慢才扩散到民间.民间的呼声很高,在“民族复兴”这个问题上反映特别强烈.那么,是否我们就依据这点将中国人的思想简单地定位在“民族主义”这么一个思想维度上,或者大家还能找到一个更好的思想位置呢?对于我个人而言,根本上是不赞成这种所谓“文化认同”的.因为,我觉得如果有一个文化在我身上,它就在我身上;不在我身上,我无论从哪儿学也学不到,学了也是假的.这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到了海外,你会发现非常危险.危险在哪里?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到海外我们穿的衣服:在国内穿中式衣服的人还很少,可到了国外穿中式衣服的人反而多了.这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的特点,大家非要把这个“文化”抓住不放.

还有一种就是“华侨文化”.所谓“侨民文化”对于美国人、对于英国人来讲并不存在.英国人绝对不会因为生活在别国而称自己为“英侨”,因为没有这个必要.我觉得中国人的这个“华侨”意识很奇怪,所谓“华侨”,就是一些人从一个地方走出去,再到另一个地方住下来,人种没变,观念也没变,好像还在自己的国家生活着.这就叫“华侨”,然后就开始了所谓的“华侨文化”.其实这无非只是一些商人为了赚钱而采取的宣传手段而已.这个文化我不可能去认同.我的确觉得“华侨”这个东西比较可笑,是中国人自己硬造出来的.可是,在整个西方的大文化背景下,我的文化认同也根本不存在.作为一个读中文书的人,我的思维没有办法去跟西方人的思维构成同步.西方文化对我来讲就像一部电影,它最多只不过是一个背景,等它出现了我才知道;在它出现之前,我不能去预感任何事情,也没有办法去参与、去真正地进入.

这就是我“漂泊”的一种现实.有时候我回来,下飞机时脑子里会闪一下,闪出一个非常奇怪的念头:怎么这里的人都长得如此一样?无论是我去阿拉伯也好,还是摩洛哥也好,或者去非洲也好,总是跟各种

1 2 3 4 5

中外文学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沟通:中外文学与思想比较相关论文网参考文献资料:

文学概论的论文

古代文学 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 留学

比较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计划

关于民间文学的论文

ib世界文学论文

文学类论文发表

文学论文开头

日语文学论文

沟通:中外文学与思想比较(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