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议论文有关论文范本,与佛教对中古议文的贡献和影响相关论文的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议论文有关论文的格式,关于佛教对中古议文的贡献和影响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议论文及玄学及思辨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议论文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议论文通过对佛教所宣扬的基本教义的严密论证和深刻分析,特别是在几次与儒、道二教以及无神论者的辩论中,对敌手的批判和还击上,先驳后立,钩深索隐,敷释佛义,剖肌析理,折盘畅碍,问对奥衍,辩其凝滞,明其理统,为佛教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建立了丰功伟绩.如,在长达晋、宋、齐、梁四朝的有关“形”与“神”关系的大论辩中,佛教信仰者虽然在真理的掌握上并不占优势,但因其文章结构谨严,议论精到,理无负宗,文不违旨,往往把无神论者逼向绝路.

最早向无神论者还击的是庐山慧远,他针对无神论者提出的“形尽神灭”论调,明确指出:

夫神者何耶精极而为灵者也.精极则非卦象之所图,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虽有上智,犹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而谈者以常识生疑,多同目乱,其为诬也,亦已深矣.将欲言之,是乃言夫不可言.今于不可言之中,复相与而依NBA2D].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有情则可以物感,有识则可以数求.数有精粗,故其性各异;智有明暗,故其照不同.推此而论,则知化以情感,神以化传;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情有会物之道,神有冥移之功.但悟彻者反本,惑理者逐物耳.等请为论者验之以实.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谓神情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此由从养生之谈,非远寻其类者也.等验之以理,则微言而有征;效之以事,可无惑于大道.[31]


慧远首先给“神”的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神”是一种“精极”的“灵”.然后他对“神”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深刻分析,认为“神”充满万物而“无生”(永恒存在),妙尽万有而“无名”(遍周实在),是具有世界万物的本原和根源的性质和作用.慧远这样分析“神”的观念,目的是把宗教神学中的人格神性抽象而为哲学神性,使得“神”具有了与“道”合一的性质和功能,即个体之“神”与宇宙本体之“道”的冥合,构成“宇宙无意识”.这样,慧远就比无神论者单论个体之“神”随“形”而灭的说法高明了许多,也深刻了许多[32].他还对“神”、“灵”、“精”、“情”、“数”、“物”、“化”等一系列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分析,尤其是在“神”―“情”―“物”的关系上,十分精审,对刘勰的影响甚大[33].他对“薪火之喻”的分析,“把薪,也就是把人的形体,尽量贬斥为具体的物,而把火,也就是把人的精神,尽量往一般推进,使他成为一般的、根本不同于形气的存在物.等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戴逵等人立论的基础”[34].此外,文章在文辞等形式上,与论辩之内容、逻辑相呼应:“这种文字,骈散间行,自由畅达:用骈俪处,条分缕析,并不是空洞地玩弄词藻,写法上已与后来唐宋议论文字的格调相近.”[35]就是说,慧远等的议论文为唐宋议论文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神形论”的争辩中,篇幅最长、容量最大的是宗炳的《明佛论》(一名《神不灭论》);而议论精到,逻辑推理最为严密的则是沈约的几篇“论”文.宗炳“精于言理”[36],曾从慧远“考寻文义”[37],探讨佛教义理.他与其时的天文学家何承天就有无佛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同时对佛门慧琳所撰的《白黑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明佛论》就是在此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文章破立结合,纵横开阖,旁征博引,层层推论,洋洋洒洒12,000余言,是这一时期单篇论文最长的一篇.“论”文开宗明义,总论佛教之妙:

推夫善道,居然宜修,以佛经为指南耳.彼佛经也,包《五典》之德,深加远大之实;含《老》、《庄》之虚,而重增皆空之尽.高言实理,肃焉感神,其映如日,其清如风,非圣谁说乎”[38]

宗炳用了一连串的判断:第一句是模态判断,是说推衍最好的“道”,更好地修养心性,必须要以佛教为指南.第二句是关系判断,指佛教与其它二教的关系是,佛教为大,包含儒、道;这体现了以佛统御、包揽儒道的思想.第三句是全称判断,是说佛教是高言实理,感应神灵.在三句话中运用如此丰富的判断,是中国传统思维所不具备的.接着,“论”文在此判断的基础上开始构建佛教神学理论:

神之不灭,及缘会之理,积习而圣.等神非形作,合而不灭,人亦然矣.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矣.若资形以造,随形以灭,则以形为本,何妙以言乎夫精神四达,并流无极,上际于天,下盘于地,圣之穷机,贤之研微.[39]


本文url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52466.html

宗炳继承了其师慧远的“神者,精极而为灵”的思想,他的逻辑推理是,神既然是精极之灵,就不可能由粗糙的形而产生,更不可能随形而灭.神之与形而合乃是有条件的(“缘会”),精神的永恒则是无条件的.就形与神而言,神为本,形为表,故不是形产生神,而是神产生形.神何以生形,则在于神乃是“精感之所集矣”[40].而佛则是这个精神所聚的最高感应者,所谓“神道之感,即佛之感也”[41].这就把神道与佛等同起来,使得本来为人格神的佛衍生出了另外一个抽象的神哲学之“道”所生发万物的功能,赋予了“佛”既具体可感、又抽象玄妙的双重本原和根源的性质:

有神理必有妙极,得一以灵,非佛而何等群生皆以精神为主,故于玄极之灵,感有理以感.尧则远矣,而百兽舞德,其非感哉则佛为万感之宗焉.[42]

从整篇《明佛论》来看,其思维框架仍然是慧远式的,仍然在竭力寻求着主体与宇宙本体的相契,尽量混淆个体与一般的关系.然而,对于当时不擅思辨的无神论者来说,《明佛论》的逻辑推理已经让他们无力驳难了.无怪乎宋文帝赞扬道:“宗少文(炳)之难《白黑》,论明佛法汪汪,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43]

“形神论”的争辩一直持续到了梁中期,中间经范缜、曹思文、萧琛、沈约等的激烈论辩而达到了高潮,之后便以佛教信仰者的胜利而归于消歇.这其中,沈约的几篇“论”是这场论战的最终结束语.沈约一生笃信佛教,把佛教神学思想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身体力行,精进勇猛.沈约就佛教神不灭的问题一连写了五篇文章,其中最有分量的是《形神论》和《神不灭论》两篇“论”.前者以凡人、圣人的“出神”状态来说明神游形空:“但凡人之暂无其无,其无甚促;圣人长无其无,其无甚远.凡之与圣,其路本同.一念而暂忘,则是凡品;万念而都忘,则是大圣.”[44]沈约的逻辑起点是,凡人与圣人的不同在于凡人心中有“我”,故不能总是神驰,其形无则是暂时的;而圣人心中无己,万念俱忘,故其形无则是长恒的.经过这样的演绎推理,沈约得出的结论是,形无神有.后者则从生物种类(昆虫、飞禽、走兽)的等级差别到人的贤愚、高下之别出发,指出人的由凡入圣的方法和途径:“以此兼忘,得此兼照,始自凡夫,至于正觉.等自凡及圣,含灵义等.”[45]圣人神可长存不灭,而凡人则可通过修习苦练

1 2 3 4 5 6

议论文有关论文范本,与佛教对中古议文的贡献和影响相关论文的格式参考文献资料:

汉语言文学的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

汉语言文学全部课程

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现当代文学硕士

网络文学研究论文

英语文学类论文题目

古代文学硕士就业

汉语言文学硕士

成人高考汉语言文学

doc下载 下载佛教对中古议文的贡献和影响(3)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