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文学翻译类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文学翻译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翻译及符号及文学作品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翻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定的参照框架重新组合起来.这构成了文学阅读对话的特殊性:交流的不对称性.

不对称性所形成的不平衡势差形成了文本与阅读主体之间的空缺.“这种空缺先在地引发了文学形式或技巧发展中追求对称与平衡的天性.”(金元浦,1997:115)为了弥补文本在对话中无力随机应变的缺憾,文学文本着力发展了日常实用语言中极力避免的东西,从语言的复义开始,发展出暗示、隐喻、双关、象征等语义空白,扭曲日常语言的语序和叙事结构,产生句法空白和结构空白,通过相互矛盾的叙述形成悬念,产生阅读动力空白等,并将这些转变为以空白和未定性为主的预设结构,包含于文本之内.正是这一套预设结构,使译者/读者在作者不在场的阅读活动中获得了交流的可能.文本中的空白和未定性,标志着文本中可联系性的可能性.一旦译者/读者进入阅读,就进入了“空白与未定性张开了一张可能的联系之网,作为一种潜在结构,它暗含了文本各部分间可能的相互确定的方式,它首先发起对话与交流,引导读者阅读并要求他填充这些空白或空无的位置,以自身的前理解进行投射,使文本的潜在结构成为一种现实结构.”(金元浦,1997:119)在此过程中译者/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


如何写文学翻译一篇好的本科论文
播放:35684次 评论:4068人

原文文本世界相对于作者世界和译者/读者世界来说,都是相对独立的世界.文本在完成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由同类文本、主题等构成的文本世界,就拥有了自己固定的形态.一旦进入社会交流,任何人,包括作者在内,便无法也无权触动它.作者创作时的一系列主观情志,除了有限的部分被固定在文本中,其他绝大部分已游离于文本之外,留下的只是一个必须再度阐释的“话语符号世界”.阅读中的文本是以准主体的形式进入与译者/读者的对话交流,从而把阅读关系以主体――主体的形式体现出来.这种关系又不具有纯粹的主――主交流关系中的主动性、自由性、纠正性,而是通过文本的一系列空白和未定性,以语言的复义为基础,以变异形式展开主体间的对话的.

从译者/读者角度来看,引起对话的原因主要在于,阅读主体不是一片空白进入文本的,否则就无已构成对话了.阅读主体总有着先有和先在的知识结构,即海德格尔所称的“前结构”或“前理解”.伽达默尔称之为“偏见”.伽达默尔指出“偏见并非是不正确的或错误的,并非不可避免地歪曲真理.事实上,我们存在的历史性包含着从词义上所说的偏见,为我们整个经验的能力构造了最初的方向性.偏见就是我们对世界开放的倾向性.”(吕俊,2001:119)


该文出处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342401.html

可见,阅读中的文本与译者/读者所形成的主体间的特殊交流方式,使文本成为一个积极的输出者,又使之成为一个积极的输入者,同时也把译者/读者变为既是积极的接受者,又是积极的创造者.

三译者创造性的限制

翻译,除却它的科学性,之所以能被称之为一门艺术,是因为它是以分析原文为基础,展现了“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如何进入译语语境,发挥充分的创造性,令读者站在与原语作者最近的距离欣赏作品,这需要译者付出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这一点在文学翻译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就是具有高度创造性同时又受文本制约的工作.

从文学语言符号的特性和文本的准主体性角度认同译者/读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我们同时认同解构主义怀疑一切、认为意义成为虚无的观点.

文本的空白与未定性既吸引译者/读者带着“偏见”进行填充、阐释,给予无限多样的可能性,又以文本自身的隐秘框架,给译者提供图式结构,对阅读主体进行隐秘的指向,从而限制文本的空白和未定性,把无限多样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具体来讲,即文本结构中的空白和未定性引起阅读主体产生一系列的填充,每一次单独的填充都无法实现对文本整体的阐释.随着对话交流的进行,后续的填充有可能肯定/否定前面的填充.阅读主体不断地校正自己的填充,重复着从不对称交流到对称交流,再到不对称交流的轨迹.这一轨迹就发生在原文所提供的框架中.同时,译者并不可能把他阐释中所有的联想,所有的意义都如实写下来作为译文的内容.译者必须利用译文文本的阐释空间,来折射原文文本的阐释空间,如果将自己的诠释全部表现译文文本中,就形成了译者的独白,等于封闭了原文文本的阐释空间.

我们可以说原文文本既有决定了的性质,又有自由开放的性质,而译者既有诠释文本的权力,也有受文本制约的一面.

四结语

翻译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译者是一个很特殊的主体.他既是原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创造者.在这种接受与再传播的过程中,译者具有主动性的一面.尤其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更为明显.一方面,文学符号的特殊性――能指优势性,衍生出文学语言的能指自指性、复义性和无限衍义性特点,另一方面,文学文本中的空白和未定性,在文本准主体与阅读主体对话交流的过程中,赋予文本本体开放性,进而使译者获得了有限的创造性.有限的创造性来源于文学语言的特点和文本准主体与阅读主体间的不对称交流两方面,这两方面似乎是交融相辅的.而译者创造性的限制似乎更多地来自文本的准主体性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2]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

[3]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4]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5]赵毅衡:《符号学的一个世纪》,《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任强,男,1972―,辽宁义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工作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1 2

文学翻译类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资料: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文学论文格式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毕业论文

成人高考 汉语言文学

文学论文发表期刊

文学类期刊

英美文学英文论文

英美文学 毕业论文

文学批评 论文

文学论文理论基础

doc下载 下载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2)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