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关于文艺方面论文范文素材,与苏轼的作家修养相关论文查重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文艺方面论文查重,关于苏轼的作家修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艺及大学文学及艺术哲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6;“三藏十二部之文,皆《易》理也.”自是横口所发,皆为文章,肆笔而书,无非道妙等

公著作凡几所,所谓有所自见而惟道之合者也.而于《易》、《论语》二传,自喜为甚,此公所以为文者,等为书此简端,令学者知循其本云.22

焦认为,苏轼之所以能够自成一家之言,关键在于他融会贯通了佛理、易道等,皆是“有所自见而惟道之合”之作.焦写这篇序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后学者知道学习应以学“道”为本.又如明代茅维说:

自古文士之见道者,必推眉山苏长公其人,读其文而可概已等在昭明固云“老、庄、管、晏之书,以意为宗,不以文为本”者等若长公者,非其亚耶?23

在茅维眼中,自古以来能称得上“见道”的文士,非苏轼莫属;所以他认为苏轼完全可与老子、庄子等人相提并论,因为苏轼的文章也是以表现大道为宗旨,而不是以炫耀文采为本.

二读书万卷始通神

根据苏轼的创作体验,作家要想得“道”、要想提高文艺创作水平,最根本的路径在积学不倦.在苏轼看来,读书积学对文艺创作至少具有如下功用:

1.读书积学是作家得“道”的唯一途径.这一观点苏轼曾作过生动形象的阐述: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扣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以为日也.日之与钟、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与烛也等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等子夏曰:“等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等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24

“道可致而不可求”,那么如何才能“致道”呢?“君子学以致其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莫之求而自至”.凡是不想通过学习而想求道的人,就像盲人识日、北方人学游泳一样是达不到目标的.苏轼在一首诗中也表达了这种观点:“学如富贾在博收,仰取俯拾无遗筹.道大如天不可求,修其可见致其幽.愿子笃实慎勿浮,发愤忘食乐忘忧.”25

2.读书积学可使作家更加全面地认识万物之理,创作时才能创作出不违背客观常识的作品.如苏轼曰:“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26又曰:“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等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等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27这两则材料充分说明:作家若不多学多问,就可能创作出违背常理、贻笑牧童的作品.

3.只有勤奋读书积学,才有可能创作出出神入化的文艺作品.所谓“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28.练习书法的废笔即使堆积成山也不足珍贵,而只有“读书万卷”,即积累丰厚的学识,才能使创作臻至出神入化的境界.苏轼在他诗中也强调了这一观点:“诗人雕刻闲草木,搜抉肝肾神应哭.不如默诵千万首,左抽右取谈笑足.”29与其搜抉肝肾、雕章琢句,不如多多记诵一些名篇佳作,积累得多了,创作时自然会得心应手.

4.深厚的学养是奠定作家独步当世、超群绝伦文艺地位的必备前提.我们从苏轼对蔡君谟的评价中即可推出这一观点:

欧阳文忠公论书云:“蔡君谟独步当世.”此为至论.等天资既高,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宜哉?30

等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31

蔡君谟的书法之所以独步当世、“为本朝第一”,天资高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更根本的原因应来自他后天“辅以笃学”、“学亦至”.

苏轼的文艺成就正源自他的博学多识.如其门生李方叔说:“东坡教人读《战国策》,学说利害;读贾谊、晁错、赵充国章疏,学论事;读《庄子》,学论理性.又须熟读《论语》、《孟子》、《檀弓》,要志趣正当;读韩、柳,令记得数百篇,要知作文体面.”32南宋王十朋说:“等况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等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故虽天地之造化,古今之兴替等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积而为胸中之文等汪洋闳肆,变化万状.”33清代邵长蘅说:“诗家援据该博,使事奥衍,少陵之后,仅见东坡.盖其学富而才大,自经史四库,旁及山经地志、释典道藏、方言小说,以至嬉笑怒骂,里媪灶妇之常谈,一入诗中,遂成典故.”34可见,苏轼的文艺成就主要应得力于他的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本篇论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33813.html

正因读书积学对文艺创作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苏轼总是谆谆告诫那些前来求学问道的晚辈应积学苦读,日久自有长进.如他奉劝王庠说:

(作文)实无捷径必得之术等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等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等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等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35

苏轼坦言文艺创作“实无捷径必得之术”,唯一的途径就是长期认真积累学识,日久“自有可得之道”.以此,他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八面受敌”法勤学苦读,不可急于求成.又如他告诫李方叔说:“至若前所示《兵鉴》,则读之终篇,莫知所谓.意者足下未甚有得于中而张其外者;不然,则老病昏惑,不识其趣也.以此,私意犹冀足下积学不倦,落其华而成其实.”36李方叔的文章之所以令人读后不知所云,根本症结在学力不足;因此,苏轼希望他继续“积学不倦”,只有通过积累学识才能扩充胸襟、提高情趣,进而才能提高创作水平.三心正则笔正

苏轼通过对古今作家文艺创作的考察发现,作品的风貌其实就是作家自身品性修养的折射而已,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文品.这种认识在其文中有明确论述: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等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此非知书者.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等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等其(柳少师)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等37

这段话主要提出了三个观点:一是“凡书象其为人”,作品风貌与作家形貌、性情等基本是相称的;二是“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古人评论书法成就,往往与作者的生平大节相参照,若作者人品有亏,则即使书法极其工巧也不足贵重;三是“心正则笔正”,小人所写的字虽然工巧,但呈现出来的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三个论断虽论述的角度不同,但宗旨都在说明人品对艺品起着决定性作用.至于人品对文品为什么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苏轼的理解,主要是因为人的内心不能自我掩蔽:“轼闻古之君子,欲知是人也,则观之以言.言之不足以尽也,则使之赋诗以观其志.春秋之世,士大夫皆用此以卜其人之休咎,死生之间,而其应若影响符节之密.夫以终身之事而决于一诗,岂其诚发于中而不能以自蔽邪?”38正因人的内心不能自我掩蔽,所以人们能够根据一个人的言语诗文来预测其吉凶祸福.

人品对文品起着决定作用这一认识,苏轼还在亲朋好友们的身上经过了一番验证,如苏轼评价苏辙曰:“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39对苏辙(字子由)了如指掌的苏轼坦言,苏辙的文章实胜过他.但因为苏

1 2 3

关于文艺方面论文范文素材,与苏轼的作家修养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

文学系论文

语文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硕士论文

自考汉语言文学培训

自考汉语言文学大专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科

文学论文的研究方法

语文学科论文

苏轼的作家修养(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