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_会计审计论文

时间:2021-06-28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面入手,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际情况,得出了应该在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核算、调整净资产中的科目等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财务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我国加入WTO的影响,会计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企业会计制度的快速发展,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不断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1,2]。本文主要讨论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引入权责发生制
对于具有明显企业特征的事业单位,作者认为可以取消过渡,直接引入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就其本质而言,作为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的确认标准,是一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或是一种假设。前者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基准确认收入和费用,后者以权利和义务的发生作为基准确认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认为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概念。权责发生制原则主要是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核算,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针对我国预算会计而言的,因为我国预算会计体系除了包括事业单位会计还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主要是为政府及其主管部,其核算的会计对象的性质和内容都与事业单位会计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全国预算会计研究会会计课题组对预算会计整体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然后再慢慢过渡到权责发生制,是负责任的,也是可行的。
在我国事业单位,可以直接引入权责发生制。它能强化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责任,有效地评价各部门的业绩,使得作为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政府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事业单位的产出——即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一目了然。政府和投资人可以根据产出的规模和质量确定拨款和投资额:在公共资源的管理方面,采用权责发生制对已经到达的物资进行登记造册,挂入应付款项类,就能很好地避免物资入账不及时,管理混乱的局面,可以有效地杜绝资源的浪费。权责发生制可以很好地防范事业单位的风险。对政府长期债务,收付实现制会计信息得不到全面反映,只在偿还当期予以确认,本期应当承担而在未来期应当支付的债务及利息无法得到反映,也就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和企业负担情况,低估了财政风险。这也就令人无法接受将财政负担转移给了后代。权责发生制预算与会计能够真实、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使事业单位能够及时了解各种风险情况,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2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
事业单位是全民所有制单位,拥有数额庞大的国有资产,但是会计核算中并没有反映这些资产的使用情况和保值、增值情况。同企业一样,事业单位同样面临着如何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盘活资产存量以及如何做到既维护所有者权益又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诸多问题。政府及出资人需要他们投入的资源在未来产生效益,而固定资产做为除货币以外的最重要的投资当然被双方所关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会产生许多漏洞,造成资产不实。资产的丢失、磨损、使用过程中的消耗许多资产的使用价值已经相当于零,可原值依然挂在账面上并且一点也没减少。固定资产的对应科目是固定基金,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的同增同减性也虚增了单位的所有者权益,造成净资产的严重失真。
随着权责发生制会计在事业单位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会计核算客观性的要求,作者认为与固定资产有关的问题也可以参照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即在事业单位引入折旧的概念,同时,取消固定基金科目。或者在“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下面增设“折旧费”三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一折旧费”、“经营支出一折旧费”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列“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以及占用国有经济资源的情况。
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当采用与自有应当计提折旧资产相一致的折旧政策。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将会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能够取得租赁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和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可见补充和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3明确概念、进行无形资产摊销与计提减值准备
(1)明确无形资产的概念。无形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不具备实物形态,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非货币性资产。具有无形资产性质的资产一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商誉等。事业单位的冠名权亦应作为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入账。无形资产作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大量存在,有时候甚至事业单位本身都没有意识到无形资产给自己带来的价值,使得资产被白白浪费。如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事业单位多年良好的信誉,都可以为事业单位带来意想不到的收入。事业单位可以为自己的产品申请专利,可以把它做为一项无形资产入帐并可以据此对外投资。
(2)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购入的核算与企业差别不大,但应当增加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是在购入时一次摊销,而应该在受益期内分期摊销。无形资产摊销时,应该借记“事业支出-无形资产摊销”,贷记“无形资产”,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有关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借记“经营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贷记“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发生减值,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营业外支出-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贷记“营业外支出-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4正确区分支出、加强成本核算
4.1正确区分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
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经营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逐年上升,按事业支出填报经营支出是不合理的,也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所以,对于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发生的实际支出,应借记:“事业支出”,贷记:“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对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取得的支出不应该按照事业单位规定的支出明细来填报,而应严格按照收入与支出配比的原则,按照企业的核算要求和会计报告的要求来填报。借记:“经营支贷记:“银行存款”或有关科目。避免会计人员在支出细分上浪费时间,编造不必要也没有用的数据,保证财务核算的真实性。
4.2加强成本核算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加强成本核算,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在科技管理体制、财政体制以及相关政策额方面作了重大改革和调整,事业单位在经费来源、运行机制和业务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一部分事业单位由单纯事业型向事业经营型转化,财政拨款也由原来的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在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的情况下,不断参与经营活动,积极组织创收,极大地拓宽了事业资金的来源渠道。事业型向经营型的转化,为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首先,应该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第二,正确划分成本与费用的界限。明确了成本核算的对象和成本与费用的界限,才能将成本与收入相配比,收入与产出相对比,实现事业单位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事业单位利润最大化。
5调整净资产中的科目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类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由于事业单位在核算中没有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没有进行无形资产摊销和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使得事业单位的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物形态不符,造成净资产虚增。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早就取消了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科目.事业单位再保留固定基金及专用基金科目及相关核算内容已无必要。在核算中应该借鉴和采用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无形资产摊销和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由于事业单位的功能不断拓展,资本结构的多元化,可在事业单位净资产类表中设立股本或实收资本等会计科目,反映事业单位的资本结构:增设资本公积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接受的捐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会计事项。些科目的核算方法可比照企业会计制度处理。
6结语
本文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了理性思考,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建议。上述分析对由传统型向经营型转变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机构和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实务操作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鲁航,吴耀姝.浅议财政资金管理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完善[J].财务与会计,2010,04:32.
[2]黄英.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17:140.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