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票据市场发展的异同探讨_财政金融论文

时间:2021-07-22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许茜茜,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汪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经济学学士,湖北武汉430073。


金融危机发生后,即使代表全球发展水平最高的美国票据市场也遭受了一系列冲击,商业票据规模持续下降,美联储不得不制定一系列货币政策以稳定票据市场,不仅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存款保险,甚至直接购买商业票据,成为美国商业票据最大的单个持有者。我国票据市场则基本上处于稳定增长状态,金融危机并未对其造成明显影响,票据贴现规模仅在2007年出现短暂下降。由于通胀预期显现,截至2011年7月,央行已经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转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对票据市场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金融危机中,虽然中国票据市场因为发展程度较低而免受波及,而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票据市场受到的风险冲击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票据市场面临的风险较小。本文对中美票据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比较研究,对处于快速发展中的我国票据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票据是现代经济的主要信用支付工具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票据市场参与者可分为四大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资信度较高的企业和投资者。对于中央银行来说,票据市场是其运用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票据业务是其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利润来源之一;对于资信度较高的企业来说,票据市场是其以低廉的成本获得资金的场所;对于投资者来说,票据能够用于支付、信用、结算和融资,是其保值、获利的金融工具。此外,票据市场中的转贴现业务基本属于银行间短期资金业务,直贴业务属于短期信贷业务,因此,票据市场起到连接银行间市场和信贷市场的作用。
18世纪,美国就出现了商业票据,经过长期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票据市场。20世纪80年代,长期基金及银行贷款的较高利率、经济扩张、互换市场的发展、资产支持票据的出现以及货币市场基金的青睐等因素促进了美国票据市场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经济衰退导致票据市场违约风险出现,一些企业出现违约,但票据市场仍然是企业短期资金的重要来源,具有高评级的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20世纪80~90年代,欧洲和日本的商业票据市场也迅速发展。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缺乏商业本票市场,而且商业汇票市场也出现银行承兑汇票占绝大部分、商业承兑汇票较少的不平衡局面,是票据市场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之一。
虽然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程度较低,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从规模来看,票据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最快的子市场之一;从市场建设来看,票据市场建设出现了一个个里程碑:2003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中心开通中国票据网,其票据报价系统向全国用户提供报价和查询功能;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它实质上是一种无担保的商业本票;2009年,人民银行建设的中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正式运行,我国商业票据业务步入电子化时代。
二、文献综述
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子市场之一,尽管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目前已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金融市场之一。国内部分学者对中国票据市场进行了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或与国外票据市场发展进行比较研究,如边维刚(2000)、田湘龙(2004)、乔青峰(2007)、应俊惠(2008,2009)等;二是对票据市场基准利率的讨论,大多数学者认为Shibor比再贴现率更适合作为基准利率,如王绍兴和桂馥君(2007),汪办兴(2009)和王来华(2011)等;三是对票据市场风险的研究,如王雅茜、王欣和孙森(2003),袁敏(2005),李志辉和王文宏(2011)。其中,前两个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而对票据市场风险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且一般是关注票据市场的某一类风险,或者从商业银行角度分析票据业务风险,对票据市场整体风险的研究十分少见。王雅茜、王欣和孙森(2003)指出,我国票据市场的社会信用风险表现在企业信用状况较差、银行信用风险过度利用和全社会信用观念尚未树立三个方面。袁敏(2005)对票据市场的风险及防范进行了总结,指出商业票据的风险主要是违约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应该通过资信评级、银行信用支持和市场严格监管来防范风险;李志辉和王文宏(2011)认为,内地票据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票据保管、承兑、(转)贴现和付款四个环节,并建议内地仿效台湾地区建立电子票据系统来有效防范票据市场操作风险。
受到企业违约、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票据市场规模往往短时间内出现大幅下降,该现象引起了国外学者对美国票据市场的关注。MitchellA.Post(1992)指出,1971~1988年,美国票据市场几乎没有发生过违约事件。1990年开始,经济萧条导致商业票据供给减少、投资者更加保守谨慎以及信贷评级频繁下调,造成美国票据市场增长放缓;违约事件和新的监管政策(限制货币市场基金向中等信誉的商业票据投资)也对美国票据市场造成不利影响。J.PeterFerderer,StephenC.Vogt&RaviChahil(1998)通过对美国商业票据发行量和短期国债发行量的回归分析,指出由于商业票据流动性的增强,商业票据与短期国债形成替代效应;HuaLG&KiongLM(1998)指出,北美和欧洲的票据市场的信用评级机制较为成熟,而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亚洲票据市场则面临缺乏应有的信用评级机制的问题;James(2001)的研究表明,与其他金融市场相比,美国票据市场存在明显的成本优势;Rosalyn(2002)对美国票据市场敏感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也得出了其存在成本优势的结论;PuShen(2003)对2002年美国票据市场的非金融票据市场比2000年缩水超过了50%的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票据需求和供给的同时减少,票据供应规模取决于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但由于被认为最高等级的借贷者信贷状况恶化以及投资者对风险的普遍厌恶导致需求迅速降低,市场规模大幅减少;DanielCovitz,NellieLiang&GustavoSuarez(2009)指出,从2007年8~12月,美国资产票据市场缩水了3500亿美元。类似银行陷入挤兑危机,金融危机中的美国资产支持票据市场也面临较严重的挤兑风险,是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来源之一;MaicinKacperczyk&PhilippSchnabl(2010)对2007~2009年金融危机的美国票据市场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美国票据市场在金融危机中的衰退给出了解释。本文将对中美票据市场进行风险研究,在经济运行机制不同、票据市场发展程度不同的情形下,探究两国票据市场所呈现的风险差异,以期为防范我国票据市场的风险、保障票据市场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三、中美票据市场发展中的风险比较研究
在金融领域,风险是指金融主体在金融活动中可能遭受损失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金融市场上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市场风险是指由利率、汇率和股票价格等方面的变动所引起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指违约或信用等级下降是持有金融资产方资产损失或贬值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证券持有者无法及时变现或者提前将金融资产低价变现而出现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技术操作不完善、管理控制缺陷、欺诈或其他人为错误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1、美国票据市场的风险研究
(1)美国票据市场发展概况。从19世纪起,商业票据在美国发展起来,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根据票据利率类型划分,美国票据市场目前主要由四大类票据组成,它们分别是AA非金融票据、A2/P2非金融票据、AA金融票据和AA资产支持票据(Aasset-BackedCommercialPaper,ABCP)。按信用划分,分为1类(Tier-1)商业票据和2类(Tier-2)商业票据①。按发行主体来分,分为资产支持票据、金融票据和企业票据。发行主体不仅包括国内金融机构和大企业,还包括国外企业和小企业。发行票据的主体普遍信用较高,1类商业票据余额占绝大部分。
资产支持票据的出现是美国票据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资产证券化的运用、投资法对货币市场投资基金的限制等促成了资产支持票据的出现,并成为商业票据十分重要的类型。1990年,资产支持票据仅占票据市场的5.7%,2007年初该比例上升至58%。金融危机发生后,资产支持票据规模有所减少,2010年,资产支持票据占票据市场的37%②。近20年来,资产支持票据是票据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商业票据是一种非担保证券,其发行者一般都需要具备较高的信用等级,但信用等级不高的小企业也可以借助信用等级较高公司的信用支持或以自身高品质的资产为抵押发行商业票据(即为信用支持商业票据和抵押支持商业票据)。另外,美国国内的外国公司也能够在美国发行商业票据。从投资者来看,商业票据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包括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银行信托、养老基金、非金融公司、国外投资者等。货币市场基金是商业票据的主要投资者,2007年年初,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票据市场的比例超过30%。货币市场基金对资产支持票据的需求是导致后者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从票据发行来看,美国票据发行有两种途径:通过交易商或直接发行,但除了实力很强的大型金融企业,企业一般是通过交易商发行票据。美国票据交易商以大投资银行为核心,具有票据市场做市商的作用。
(2)美国票据市场的风险分析。美国票据市场被视为稳定的融资来源,但是,当它受到冲击时,融资规模也曾突然出现大幅下降,出现一定的金融风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票据市场的资产支持票据因次贷抵押品违约、金融票据因雷曼倒闭导致需求大幅下降,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和金融票据都是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票据市场需求急速下跌。考虑到票据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美联储在金融危机期间及时采取了多项货币干预政策,票据市场才得以稳定。
美国票据市场最为突出的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违约或资信度下调的风险。企业所发行的票据都是其债务的体现,因此,投资者最关心的是违约风险。1970年,宾州中央运输公司违约事件导致商业票据规模迅速减少了9%;2001年,安然公司破产也导致美国票据市场规模急剧减少。美国票据市场规避信贷风险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评级要求和银行贷款协议。美国要求票据发行前都必须由指定的评级公司中的至少2家进行评级,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公正和科学性决定了票据的信用风险是否被真实地披露。公众主要通过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来了解商业票据信用风险的真实状况。目前全球三大评级公司都在美国,由于票据期限短,评级机构更关注流动性便利和银行信用支持等影响企业偿债能力的因素。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规定,机构投资者投资的票据品种必须是两家全国认可的评级公司中给予“P-1或P-2”两种信用评级之一。宾州中央运输公司违约事件之后,几乎所有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都100%具有银行贷款协议支持(参考流动性风险的内容)。然而,此次金融危机中,雷曼倒闭而导致其商业票据违约,令投资者对大型金融机构的商业票据也失去了信心,美联储不得不提供比对资产支持票据更大规模的救援,比如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存款保险、直接购买商业票据以及对金融机构注资。2008年10月,美联储首次直接购买商业票据,该举迅速有效地稳定了票据市场。2009年1月,美联储成为单个持有最大规模商业票据的机构。
虽然市场上高信用等级的商业票据占绝大多数,但是,次贷危机和雷曼倒闭等一系列事件仍对美国商业票据市场造成了很大冲击。如图1所示,1类票据占票据总额的绝大部分,资产支持票据的规模也比较大,以2006年为分界线,2001~2006年,两者规模不断上升;2007~2010年,两者规模趋于下降。2007年年初,美国商业票据总额超过1.97万亿美元,是美国规模最大的短期债务工具,其中金融部门发行的票据占所有票据的92%。次贷危机爆发后,货币市场基金纷纷减持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价值在一年内下降了33.1%。信贷担保协议规定了发行银行必须直接购买资产支持票据,因此,实际价值损失应该是超过该比例的。在贝尔斯登倒闭,以及因持有雷曼的大量商业票据的主要储备基金遭挤兑而清盘之前,投资者还认为商业票据是安全资产,但贝尔斯登事件导致2008年8月的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比2007年8月的规模下降了37%,期间其他商业票据品种表现稳定。尽管有美国政府发表声明为货币市场投资提供存款保证,但货币市场基金清盘导致了大部分基金认为商业票据风险太高,从而减少了所持有的各类商业票据份额,一个月内票据余额减少了15%。

图1金融危机前后美国商业票据市场规模对比(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BoardofGovernorsoftheFederalReserveSystem。
货币市场基金是票据市场主要的投资者之一。货币市场基金不像银行贷款有政府的保障,因此,投资者可能遭受损失。货币市场基金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利率变动和违约风险。为了降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风险,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2a-7条对其投资的1、2类商业票据的比例进行限制。金融危机期间,即使美联储出台了新的存款保险政策,但由于主要货币基金清盘的前车之鉴令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不愿涉险,货币市场基金对票据市场的投资仍然大幅减少。
流动性风险在美国票据市场也显得尤为突出。鉴于一些企业违约导致市场流动性迅速受到影响,银行为票据市场提供流动性补充。发行票据的企业和其合作银行签订贷款协议,一旦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情况,银行可以按事先商定的利率给企业贷款。但这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如果企业的信用降级幅度太大,银行认为其不具备信用,或者经济环境恶化、银行自身的流动性不足,银行可以不履行协议。当票据市场流动性不足时,美联储通过重贴现窗口给银行贷款,以此放宽流动性约束,稳定票据市场。此次金融危机期间,次贷抵押产品违约引发的连锁效应导致资产支持票据崩溃,而资产支持票据占票据市场的很大比例,导致票据市场流动性出现困境。为了提高票据市场以及整个金融系统的流动性,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银行宣布,银行可以以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为担保,通过联邦储备局的贴现窗口获得资金。
2、中国票据市场的风险研究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票据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田湘龙(2004)以1995年和2001年为分界线,将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分为恢复、发展和规范三个阶段,并指出我国票据市场已经实现了市场主体扩大、市场作用扩展、票据市场工具增加、票据法规体系架构形成等突破。1995年,我国票据法颁布,此后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规范及支持文件,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票据贴现业务,企业从票据融资中受益,票据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票据市场稳步发展,商业汇票承兑与贴现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除了2007年,票据市场受到宏观调控影响,贴现规模出现下降,如图2所示。

图2中国票据市场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研究服务中心数据库。
(1)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概况。我国票据市场的品种、参与主体、业务办理、区域发展和利率定价都有自身的特点。除了个别地区,比如上海的商业承兑汇票比例超过20%,我国票据市场总体上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超过90%),商业承兑汇票很少。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主要为金融机构和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包括国内商业银行、信誉度高的优质企业、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银行。票据业务依托于商业银行下设的票据部门和窗口,缺乏票据专营机构。乔青峰(2007)认为,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较为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票据专营机构的推动。上海在我国票据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应俊惠(2008,2009)指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区域性票据中心,并提出推动“长三角”地区票据一体化进程的若干对策建议。我国票据利率定价一般采用围绕基准利率浮动的方式,基准利率反映市场利率,可以是央票发行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利率等。浮动基点则反映了市场预期、企业信用等级、票据期限等方面的差异。根据我国利率管制,票据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增加基点,但两者之和不得高于同期贷款利率,转贴现利率则由交易双方自行磋商决定,票据市场贴现利率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1年期央票利率是短期融资券发行的一个重要参考利率。随着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作为市场基准利率地位的初步确立,部分地区尝试建立了以Shibor为基准的票据转贴现利率定价机制,Shibor在票据定价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中国票据市场的风险分析。我国票据市场工具单一,商业汇票结构失衡,商业信用过度依赖银行信用,商业汇票的超过90%都基于银行信用,票据市场风险向银行过度集中。由于我国对票据发行条件进行严格规定,能够发行商业票据的企业多为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和信誉度很高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的违约风险很小。但是,对于众多依靠银行信用的中小企业,则将严重的违约风险转移给了我国银行体系。利率风险决定了商业银行是获得利润还是遭受损失。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的票据业务结构导致票据市场隐含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也集中于银行业务操作层面。因此,目前我国票据市场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都集中于银行体系。
我国的票据市场的信用风险具有一个突出特点,票据市场以商业汇票为主,而银行承兑汇票占绝大多数比例,银行信用的过度利用,大量的商业汇票经过银行承兑将风险转嫁到银行体系内部。银行过度的信用膨胀,不仅对银行体系本身是巨大的风险,而且也不利于票据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还利用商业汇票贴现来调节存贷款规模和降低客户融资利率,比如“贷转票”产生虚假存贷款,兑现大客户给关联企业开出的商票等,造成银行信用膨胀,一旦其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资金链中的所有银行将会陷入巨大风险,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票据市场的运行和发展也必然受到不利影响。2006年,福禧公司发行了10亿元短期融资券,这是国内首只由民营企业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上海社保案事件导致福禧短期融资券迅速沦为垃圾债券,信用评级降为C级。
我国票据市场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规避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票据市场利率风险一般是指票据市场整体利率的波动、银行的市场预期与票据定价背离,利率的不确定性导致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与预期值不符,甚至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影响票据市场利率的因素很多。宏观方面,有国家经济周期、货币政策、预期通货膨胀、市场资金供求等因素;微观方面,有金融机构内部经营政策、企业信贷状况等因素。2007年,票据融资下降4414亿元,2010年,票据融资累计减少9051亿元。2010年底,受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产结构调整影响,票据融资余额1.5万亿元,同比下降了37.9%。
商业银行票据利率除了贴现利率下限由人民银行决定以外,对企业的票据价格基本上放开,转贴现利率价格则是完全放开,转贴现利率波动较大,与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紧密相关。2007年至2011年7月,央行对存贷款利率进行15次调整,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最高时是4.14%,最低时是2.25%,可见,我国利率环境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基准利率频繁变动导致我国票据市场利率也出现较大波动,使得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货币政策的变化使商业银行对市场预期和票据定价加大了难度,票据利率风险随之增加。如2011年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票据贴现利率上升。票据利率定价一般以相关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但票据交易期限比其他交易活跃品种要长些,如果货币市场利率急剧变化,票据利率将会随之改变,呈现较大的利率风险。
现阶段中国票据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也较为明显。就票据市场参与主体而言,中小银行占票据市场较大份额,主要办理直贴业务,再向国有银行进行转贴。市场利率较高时票据需求扩大,市场利率较低时票据需求缩减,一旦利率出现波动、货币政策紧缩、资金面趋紧,中小银行就会面临票据贬值、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操作风险是我国票据市场较为突出、急需加以规避的一类。我国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银行票据业务操作不够规范,操作风险较为突出。在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中,操作风险十分常见,发生了多起银行重大票据案件和伪、假票欺诈事件。2006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促进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内很多学者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隐含较大的操作风险。
3、中美票据市场的风险比较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中美票据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风险特点,美国票据市场的风险一般表现为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国票据市场风险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中美票据市场的风险差异,主要是因为两国票据市场的运行特点、风险管理水平、票据的种类有较大不同,也与两国票据市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关。即使两国票据市场面临的同一类风险,其表现和具体原因也有较大的区别。
中美两国票据市场面临的最突出的风险都是信用风险,但具体表现有所区别。虽然美国票据市场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十分重视,既有监管评级,又有银行贷款协议或信贷额度等规定,但其票据市场发展中的波折仍然基本上都还是由信用风险所导致。中国社会信用观念较为缺乏,企业评级不到位以及企业信用状况较差,票据市场具有较严重的信用风险。美国票据市场的信用风险表现为企业违约或资信度下调,而中国票据市场的信用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除了大型国有垄断企业,企业一般都基于银行信贷发行票据。虽然美国企业发行票据也相应地由银行信贷担保,但是,银行是有条件地履行协议。中国的银行信贷担保则是无条件地履行,企业违约风险基本上都转移给了银行。
流动性风险也是两国票据市场共同面临的风险,但是两国也有所区别。美国票据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表现为资产支持票据市场的流动性风险。资产支持票据市场占美国票据市场的比重较大,其本身的资产支持性质导致其固有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次贷产品违约发生后,资产支持票据由于类似的资产证券化性质,马上受到影响而陷入流动性危机。中国票据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票据业务的结构差异之上,中小银行一般向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转贴,一旦转贴受到政策限制或市场影响,中小银行则很容易陷入流动性危机。
另外,中国票据市场还面临较为严重的操作风险和利率风险。这两类风险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程度较低密切相关。我国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银行票据业务操作不够规范,管理控制力度不够,给欺诈、假造票据造成了可乘之机。流动性风险是证券持有者无法及时变现或者提前将金融资产低价变现而出现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是市场风险中十分重要的一类,特别是对利率敏感程度很高的票据而言,我国票据市场利率风险主要体现为票据定价能力较低、基准利率不统一等方面。
四、结论及建议
与美国票据市场相比,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程度较低,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样。美国票据市场主要面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我国票据市场比较突出的风险是银行信用过度集中、流动性风险向中小银行集中、操作风险和利率风险。我国票据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通道,市场运行中的风险必然会对其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有效防范风险,我国票据市场需要增强票据定价能力,加强票据市场制度建设和法制及信用环境建设。
(1)我国票据定价能力亟待增强。根据利率市场预期、基准利率、企业资信状况、资金供求情况等因素确定票据利率的合理水平,对票据进行合理定价能够有效防范利率风险。票据定价的不合理将会导致较大的利率风险,比如票据期限与利率调整期限不一致导致买入价格偏高,卖出价格偏低,或使用的基准利率不同,资金成本和购入票据的利率分别由不同的基准利率决定,那么两种基准利率的利差变化将会导致利息收支的变化。另外,合理的票据定价能够避免票据市场上的恶意压价竞争,避免产生企业倒逼银行资金,银行又倒逼央行资金的恶性链条,合理定价不仅是为了追求利润,而且也要体现票据这种信用工具和结算工具自身的特点。另外,我国票据定价目前仍未形成统一标准,基准利率标准有较大分歧,我国大部分学者目前赞成将Shibor作为票据市场基准利率,Shibor将在票据定价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我国应加强票据市场制度建设,以保证票据市场健康持续发展。我国票据市场依赖银行体系的现状需要加以改变,否则银行的风险将会累积到其不能承受的程度,引发金融市场风险。我国票据业务都由商业银行主导,缺乏从事票据业务的专业机构。国外很多成熟的票据市场均采用做市商制度,在票据市场发展及有效运作等多重功能中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票据网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立,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传递、披露及共享机制、市场电子化交易,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雏形初步出现,为形成做市商制度提供了有利条件。
(3)良好的法制及信用环境是我国票据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条件,我国应采取相关措施来建立良好的法制及信用环境。票据市场的立法相对我国其他金融市场来说较为滞后,阻碍了票据市场的发展。信用环境培育主要从建立法律基础、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加快评级机构的发展、改善企业信用状况和改变银行信用过于集中四方面来入手。法律是信用环境建设的基础,应为信用评级各项行为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加强道德意识的引导,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信用观念;吸收国外评级企业的先进经验,增强我国企业评级信用和评级能力,加快评级企业的发展;改善企业信用状况,督促企业普遍进行有效评级,同时要改变票据市场过度利用银行信用的状况,防控银行体系内部风险。
收稿日期:2011-10-24
注释:
①如果由一家评级公司评定信用等级,该公司给出评级为1类,或者多家评级公司同时评定信用等级,其中至少两家给出评级为1类,为1类;合格票据中,除1类外都是2类。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