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菊池宽《父归》中的多重矛盾看封建家长制的崩溃

时间:2021-07-29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从菊池宽《父归》中的多重矛盾看封建家长制的崩溃

作者:未知

【摘要】《父归》是日本近代小说家、剧作家菊池宽创作的一部以家庭伦理关系为题材的独幕剧,这篇短剧主要反映三重矛盾:父亲宗太郎与长子贤一郎关于义务与人情的矛盾、长子贤一郎与次子新次郎关于新旧家长意识的矛盾,以及围绕整剧的关于近代自我意识与封建家长制的矛盾。随着矛盾的层层深入激化,传统家父长制不断遭到新价值观的冲击而逐渐崩溃,同时反映出明治维新后,人们向以父权为中心的封建专制主义挑战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矛盾?x务人情家父长制崩溃
《父归》是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菊池宽(1888-1948)于1917年1月发表在《新思潮》上的独幕剧,该剧于1920年10月在日本进行第一次公开演出,获得好评如潮并成为日本近代戏剧经典之
该剧以南海道岸边某小镇上的一个普通家庭为舞台,讲述抛妻弃子的父亲在阔别家庭二十余年后的某天突然回到家中而引发的一场轩然大波:年轻时的父亲宗太郎不务正业,喜欢投机冒性妄想以此发财,不料倾家荡产,便抛下年仅八岁的长子贤一郎、三岁的次子新次郎和腹中怀有小女儿阿种的妻子阿贵,与情妇私奔。母亲绝望之际带着三个孩子投海自杀无果,下定决心好好生活。长子主动承担起抚养家庭的重任,发奋图强成为一名公务员,次子不负众望当上小学教员,小女也出落得亭亭玉立。
在这一家人逐渐步入安稳生活时,宗太郎却意外归家。虽然母亲和次子小女先前对他有诸多不满,但看到老父归来还是愿意接纳他。唯有长子无法忘记父亲带给他们的伤痛,坚决不接受他并爆发口头上的争执。父亲自知理亏,又独自离家。片刻后,冷静下来的长子带着弟弟疯一般冲入夜幕寻找父亲的身影。
一、人物内心的矛盾
这部独幕剧虽然篇幅短小,但菊池宽通过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尖锐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生动地描写了剧中的每个人复杂、矛盾、充满纠葛的心理活动。
虽然母亲被抛弃后受尽苦头,在对话中处处表达对丈夫的抱怨,但不时流露出盼他归来的心情,久别重逢后也立即原谅他;次子小女尽管平日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也多少对父亲有所不满,但因其离开时尚处于不谙世事的年龄段,故见到年迈无力的老父时,顾及血缘亲情也能快速接纳。
甚至剧中所有矛盾和冲突的聚集者――贤一郎,在提及父亲往事时多次表现出不悦,并与他产生了激烈的口头争端来发泄怨恨,但听闻有父亲消息却急切询问,最终无法丢下老父出门追寻。“贤一郎对父亲的斥责、否定,实际上是在以此掩饰自己内心对父爱的渴望,这种斥责是一种复杂的感情交流……对父亲的反驳斥责,多次都是从‘如果我有父亲’这句话开始的,说明他对父亲是多么的渴望,有父亲一直是他的梦想”长子其实从未忘记过父亲的存在,一直记挂着他,故当他发泄完多年愤恨后,终于意识到不能继续没有父亲,才深夜出门寻找。
不仅每个人内心都充斥着矛盾,家庭成员之间也互相有矛盾,正因有这些矛盾才将剧情推向高潮。
二、人物之间的矛盾
(一)父亲与长子:义务与人情
首先,父亲对他的三个孩子没有尽到义务――抚养成人,因此长子认为他也没有义务赡养年迈的老父。但面对二次出走的父亲,长子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放弃先前的批判立场,人情开始回归和发挥作用。“贤一郎态度的转变,以及新二郎对父亲的祖护,使《父归》染上了浓重的人情色彩”当义务与人情发生纠纷时,也就是理性和感性的冲突和碰撞。最终感性战胜了理性,即人情的要素占据上风,才使得他发疯般寻找二次出走的父亲。
(二)长子与次子:新旧家长意识
其次,长子与次子间的矛盾核心是:抛妻弃子的父亲宗太郎和含辛茹苦扶持整个家庭的长子贤一郎究竟谁才是一家之长?
次子始终认为传统伦理关系高于一切,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不可撼动的事实,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亲情而形成的旧家长意识是东方人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因此次子的说辞也不无道理。
父亲虽在血缘关系上是一家之长,但实际意义上长子才是真正的一家之长。因为父亲离家的二十年里,全家生计是靠长子的辛勤工作来维持的。“家长制是家长对妻子、子女、亲属具有行使支配权的一种家庭形态或者制度。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包括家、家庭、家长多年来所具有的权威、人格以及财产…贤一郎不仅具有作为‘父亲’的威信和榜样,而且在经济上使黑田家渐渐摆脱了贫困,甚至拥有了一定的储蓄和财产。”由此可见,长子所代表的新家长形象与父亲所代表的旧家长形象产生鲜明的对比。从父亲心怀愧疚再次离家出走这一举动,也能间接证明新家长意识的崛起具备合理性,并逐渐取代旧家长意识。
三、时代的矛盾:近代自我意识觉醒和封建家长制的崩溃
该剧发表的1917年正值大正时期,经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弥漫着进取的风气,西方自我意识逐渐渗透到文学创作中,随着近代化的实现形成、发展,对日本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启蒙思想家在伦理、政治等各方面,以西方近代自我意识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及意识形态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证明其不合理性。
在伦理领域,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就是最明显的代表。究其根本,封建家长制主要源于中国儒家思想,其中不乏大量“愚孝”。“愚孝”分为不值得孝而孝,和孝的方式愚蠢,显然剧中次子和小女属于前者。父亲没有履行赡养义务,而封建糟粕则认为:孩子是父母的资产,应当无条件孝顺父母。这种封建传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牢牢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儒家的伦理规范作为日本封建专制制度的坚强精神支柱,严重地阻碍着日本的社会变革和前进…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封建的宗法关系,极力宣扬‘孝亲’思想。”可见,传统家长制仅服务于统治阶级对等级制度的维护。
“《父归》通过父亲与长子的对立冲突,深刻反映了近代自我意识对以父权为中心的封建家长制的挑战,以及合理主义与亲情的对立。”文中的长子和次子都是接受近代思想教育的新一代,但因父亲离家时,次子尚年幼无知,因此这件事对8岁的长子造成的冲击更强烈,故次子能很快原谅父亲,而长子采取拒绝、排斥的态度。这种近代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道德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它是近代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产物。日本的封建家长制历来以父权为中心,正如俗语所说,日本人有四怕:地震、雷电、火灾和老爷子。父亲无论有无实力都位于一家之首、手握实权,“父亲之所以强势是为了迎合当时社会上的严父形象,以此满足周围人的期待。其中不乏确实具备实力的父亲,但更多是社会大环境导致他们这般强势。”正如剧中的父亲放荡无赖,回家后不仅不忏悔自己的行为,反而先让儿子替他斟酒,这是极端无耻的行径。中根千枝也明确指出:“日本的家长权伴随近代化的进展,被认为是实现近代化的障碍。应当指出,产生这种认识的根子在于日本人对这种家长权力的肆无忌惮的滥用。”
当宗太郎再次离家时曾说:“我就是死在路边,也不会再进这个家门。”因此有学者认这句话暗示封建家长制的崩溃,这正是明治末期、大正初期西方自我意识进入日本后对传统意识形态造成冲击的最好证明。长子是否定传统、纠正不合理的旧制度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正在萌芽的近代自我意识。然而这种近代意识与封建传统的对立和斗争,并非短时间内就能结束,这个过程必定充满矛盾和挣扎。父权虽有?右〉那阆颉⒎饨?家长制虽然遭受到冲击开始崩溃,但传统依然深深扎根于民众心中。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矛盾,更是一个时代的矛盾。
不可否认,觉醒的日本近代自我意识虽朦胧,却逐渐萌生。假设长子最终找到父亲并与他和解、接纳他归来,父亲是否还能握有绝对权力?也许开始他仍能以一家之长自居,但随着自我意识的更深层、广泛的渗入,封建家长制终将分崩离析,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时代浪潮。
参考文献:
[1]中根千枝,『家族を中心とした人?g?v?S[M].株式会社?v?社,昭和54.
[2]中根千枝著,陈成译.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M].商务印书馆,1994.
[3]河合隼雄,『日本文化のゅくぇ』[M],株式会社岩波??店,2000.
[4]孙耀珠.合理主义与传统亲情的对立――菊池宽德独幕剧《父归》[J].日本学论坛2005.
[5]关立丹.理与情的矛盾和统――日本剧作家菊池宽与他的《父归》[J].戏剧文学,2000.
[6]谢志宇.围绕父子之争所引起的历史思考――解读菊池宽的《父归》[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
[7]韩英.日本近代自我意识的形成与西田哲学[J].大连大学学报,2003.
[8]曲明月.浅析菊池宽的个人经历对《父归》创作的影响[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