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役教育视角下高等教育“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1-07-23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预备役教育视角下高等教育“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未知

【摘要】国防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体系的币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国防教育是党中央的贯思想高校国防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预备役连排分队也悄悄进入到了高校,在缺少鲜明政策扶持的大?h境下,许多高校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预备役分队与高校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一些预备役小分队在高校的沃土中不断成长。本研究在详细分析了军民融合教育的政策背景、现实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军民融合教育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预备役制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发展策略
前言
国防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国防教育是党中央的贯思想高校国防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币要方式,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实现人才的培养和国防后备力景建设的和谐统,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军民融合式”办学,是党和国家及军队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构建军队人才培养多元体系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路子,实现富国和强军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深刻认识党和国家及军队大力推行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性。
一、高校实施预备役教育现实意义
为有效增强高校国防教育的时效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有必要充分发挥军队优势,贯彻军民融合理念,探索高校与部队合作育人的新路径,以大学生预备役分队建设为载体,通过军事化管理、理想信念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将国防教育融合到军事训练和日常生活学习中,打造高校国防教育新高地,以榜样示范带动国防教育上新台阶,促进大学生国防教育取得实效,预备役分队的成员平时是学生,穿上军装是军人,他们在暑假集中接受高强度的正规军事训练,平时利用周末进行巩固训练,正常学习期间主要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假期训练正规化,平时生活军事化。在高校国防教育中除常规的新生军训外,依托大学生预备役分队建设,可以不断丰富国防教育的手段,是增强高校国防教育时效性的新举措。拓展了高校国防教育的个间将国防教育从高校延仲到军营,提高了大学生的军事技能进入预备役连队的大学生,以军人为标准,从规范早操和内务卫生抓起,每年暑假在地方部队训练基地接受正规军事训练,集训时按照现役部队的标准要求进行队列训练、轻武器射击、高炮操作、军事理论、实弹射击、野外寸存练等。提高了大学生的军事技能和素质。强化了军训指导的力度。每年的新生军训中,学校从大学生预备役连队中,抽调优秀战士担任助理教官,协同配合部队教官共同完成军训任务,强化了军训指导的力度,使国防教育的客体转变为参与国防教育的主体,实现训管结合,保障了训练的质景。丰富了国防教育的内容参加预备役分队的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师,结合连队建设的实践,开展教学研究,开展学术研究,充实军事理论教学内容,提高了国防教育研究水平学校以大学生预备役分队建设为依托,组织预备役连队优秀战士举办主题宣讲会,激发同学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献身国防建设的热情,可以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加强大学生学军活动的力度,深化了大学生学军活动,从而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
高等院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肩负为国家培育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大责任,其人才培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前景,更是评判一流大学建设情况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因此,顺应对代发展趋势,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培养更多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人才,是高等院校培育人才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而在当前军事变革持续深化的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改革强军也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的重大部署战略之一。随着高等教育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提出,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更应允分利用其自身优势资源,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新型军事人才,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和号召,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和打造一支适应未来信息化作战要求的世界一流军队,为国家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工作贡献一份力量,实现一流大学建设与国家改革强军战略目标的统一。
二、高校军民融合教育的政策保障
国家和军队十分重视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工作。1998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和原解放军四总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选拔培养军队干部试点工作的通知》,拉开了军队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序幕。200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从而使高校军依托地方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走上了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2011年,《军队院校和训练机构调整改革意见》明确指出:“走开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路子,试点探索军地联合培养士官人才”。同年,军队颁发的《士官管理规定》指出:“依托军队和地方教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士官参加与所从事专业相关的在职中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士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水平”。2012年,军队颁发的《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进军地融合办学。开展军地融合办学改革试点。完善依托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军队人才的制度,优化依托培养的类型结构”。党的十九大把“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写人党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将其纳入了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随着党和国家及军队军民融合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势必对高校及部队人才培养产生巨大影响和示范效应。
三、高校军民融合发展存在主要问题1、融合深度不够
高等教育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军队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体制的重大创新,依托国民教育为军队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不仅是对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更体现了国民教育服务社会的根本职能。但由于军民教育体系的长期分?x,军事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现存的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教学力一法、培育模式、办学思路等力一面,军事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国民教育体系对军队的人才需求缺乏深入了解,仍然按照自己传统的国民教育方式对国防生进行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与军队需求相适应的军事化训练,导致国防生与军队院校培养的专业化军事人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无法适应军队生活。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资源要素的军民融合程度还不够深入,目前高等教育的军民融合仅仅停留在对人才的流动培养阶段,国民教育与军事教育之间的教育体系隔阂仍然较大,地力一高校缺乏培养军事人才所需的军事训练基地,军队院校的学科设置又较为单一,二者的教育资源还没有真正实现互补和共享。
2、融合模式单一
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的现阶段仍然以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国防生的教育模式为主,自我国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体系建立以来,我军先后与百余所优秀地方高校签署了国防生培养协议,平均每年招收近万名国防生进行培养,约占军队生长干部年度总量的三分之一,招收国防生的专业主要为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通信工程、核工业等军队现代化建设承须的专业领域,且均为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在允分利用地力一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为国防发展和军队建设解决了人才紧缺的问题。但国防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国防生生源选拔的质量参差不齐、地方高校培养模式与军队实际需求的契合程度不高、学员学习热情不足、签约对象中途毁约等现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因此,单单依靠地方高校培养国防生的模式为军队输送人才未免过于单一,高等院校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也不应仅停留在依靠地方高校培养国防生的单向格局上,应探索更多人才培养模式,拓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路径,切实解决军队人才资源紧缺的问题。
四、高校融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1、完善政策保障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己上升为国家意志,必须通过法律条款与制度政策对推进高校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管理体制、政策措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切实推进国家军民融合体系深入发展。应针对高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领域制定专项法律,保障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的常态化。建议出台《关于加强军民科技深度融合,提升高校科研协同创新能力的的若干意见》,引导高校提高对军民融合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将军民融合发展纳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上对与军民融合相关的学科及高水平科研平台给予支持。并加大对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科研人才队伍的支持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考评与激励机制,激发高校优秀人才承担军民科技融合项目的积极性。建议将推动高校参与军民科技融合纳入引导与培育一批具有较好前景的军民科技融合项目。此外,应健全、完善军民融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国防动员法》、《国防教育法》等法律中增加促进高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相关规定,并在《知识产权法》、《合同法》以及军事法律法规中增加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容条款,为高校军民融合创新团队的良好发展创造有利的法律法规空间。
2、发展预备役人才培养模式
预备役新生的培养,从一开始的僧懂无知,到现在的出类拔苯,学生的每一步都在成长,虽然民办大学军事化管理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但是从学生身上能看见希望,军事化管理章显了教育的成功,也体现了学生的凝聚力,努力必有收获,会感觉自己的大学生活过的非常充实,其实,军事化管理不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充实学生的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它可以磨砺学生的意志,当学生的意志达到这样地层次时,会提升每个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将受益终身。预备役大学生肩上扛着的是祖国的兴衰,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军事化管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融入集体展现自我。以学生为本一直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保持教与学的亲密关系,可以真正的抓住学生的心理,逐步完善学生教育理念。
结束语
预备役制教育,姓“军”;高校教育,姓“教”,如何把“军”和“教”有机融合,不仅在形式上有学校的预备役连排分队,而且在关键时刻国家有用得上的军事后备力量。这需要高校很好地把握高等教育与国家预备役建设之间的结合点,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打造适应现代战场的可靠的国防后备力量。高等教育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符合世界军事教育发展趋势的,我国高等教育更应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将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中,承担起为国防和军队输送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任,为国家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紧缺人才。面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高等院校也应积极寻求解决力一案,不断探索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的新路径。从未来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方向来看,国民教育体系与军队院校教育体系应当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实现优势互补。军队院校教育体系应允分发挥对国民教育体系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后者则对前者进行补充和完善,构建军地协同互惠的发展格局,实现军民高等教育的深度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阮汝祥.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9
[2]于川信.军民融合战略发展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
[3]张建卫.军民融合式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现存问题与改革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
[4]王为辛.军队院校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构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
[5]梅阳.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研究[J].国防科技,2015,36
[6]杨梅枝.我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