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1-07-23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新时代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未知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民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但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一直是政府执政中的具有重要影响能力的软环境。本文中笔者通过简要分析影响公信力的四个因素,为新时代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保障政府声誉和信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政务公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而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的群众基础,没有公信力,政府的行政就会得不到高效率,无法完成政府的各项工作。本文作者浅析了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几个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一一一一
一、政府不能及时倾听和了解民意
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始,全党上下纠正“四风”取得重大成效,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如:一些领导干部调研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调研现场成了“秀场”;一些单位“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有的地方层层重复开会,用会议落实会议。种种不良风气都会影响和破坏政府的公信力。
目前,我们的政府还未落人这种陷阱之中,但影响公权力失去公信力的问题还很多,需要我们加以重视,注意提高政府权威和信用,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获取民意,才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了解民意,才能知道人民群众关心什么,在意什么,焦虑什么,才能发现需要政府亟待解决的间题。目前,仍然有很多问题的存在导致政府不能及时获取民意,或是忽视民意,或是与民沟通产生误会,以致部分人民群众误认为政府不关心百姓疾苦,发出声音没有回应后,可能就此心灰意冷,继而保持沉默,影响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的权利来源于人民,因此,政府应以人民为本,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担任好人民公仆的角色,而不是人民的主人。要秉持办一切事情都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准则。
二、政府行为失信于人民的委托
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评价基于通过政府言行一致性的实现程度而决定能否信任政府。政府言出必行,将自己承诺给民众的各项政策措施一一落到实处,政府的公信力被确认,政府将得到民众的信任。相反,政府说一套做一套,只搞面子工程,扮两面人,做两面事,推诿扯皮,推脱责任,一些工作人员甚至不敢作为,只抱着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心态,担心“多做多错”。这种心态和行为极大损害了政府的权威,也影响了政府的信用,在国家构建诚信社会的过程中做了极其不好的示范。因此,要提高政府效率,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去掉一些繁琐程序,拿掉一些不合理的政策,改变一些“不合时代要求”的规定,推进阳光执政、透明执政。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基于对政府的信任,人民将治理国家的权力交予政府作为自己的代理人,要求政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如果政府在执政实践中,没有很好地做到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未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那么这种信任将会受到质疑,政府的合法性也将受到威胁。因此。科学地设计和完善薪资和绩效考核制度,有助于推动公职人员行为导向的目标正确性,有助于公职人员明确更高的追求是在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三、政府腐败行为损害人民的利益
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必须下最大气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诚然,政府在反腐败工作中已取得重要的进步,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但是某些公职人员仍然抱有浇幸心理,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以身试法,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腐败问题损害人民的利益,挫伤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反腐败必须一直在路上。
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要建成服务型政府,要实现善治,而避免施以“暴政”,就必须按照法律执政为民,而不能以某个或某些官员的利益为指挥棒,超越法律的授权和边界,越界执政。制度疏漏、规章笼统、责任模糊,就会给权力可乘之机。只有将看管权力的笼子扎严扎紧,权力的越位和滥用才能得以控制。当然,如果制度严密、规章具体,责任清晰,但却只作为摆设,不落到实处,制度依然无用武之地,不能发挥效用。不仅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道德建设也应永远在路上。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养好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不负人民的厚望。
四、群体性事件和热点舆情影响政府公信力
一些较大群体性事件和网络民意集中涌动的出现,反映了未解决的社会矛盾在某个特定事件导火索的刺激下,致使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升级,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而在处理群体性事件和热点舆情的过程中,政府有时不能及时公开处理问题的程序和重要信息,在民众心中留下一串串问号,在下一次群体性事件和热点舆情出现的时候,民众已能掌握政府的套路,预测政府的行为轨迹,预见又一个“烂尾楼”的诞生。这种预测见证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也表明了民众对政府的失望。这种失望的累积会增加民众的不安全感,会质疑将权利交予政府的合法性。
因此,必须加强人大监督、政党监督、司法监督、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并不断创新监督形式,完善监督制度,扩大监督力量,推动巡视巡查经常化规范化,规范政府的行为,使政府不敢越雷池一步。媒体监督更应坚持自己新闻人的操守,不受资本和金钱的诱惑,坚持正义,坚持客观报道事实,在监督政府的同时,也要揭露不轨之人的恶意歪曲和失实谣传,引导群众全面客观看待问题,传播社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新华网,2017-12-11.
[2]季燕霞:《政府公信力的生产逻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
[4][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8页.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