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实证研究

时间:2021-06-21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就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国外很早就开始研究产业和就业,有着比较成熟的经济理论。W.Petty和C.ClarkLaw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同的收入水平,劳动力会在三次产业间依次转移。Simon.Kuznets根据各个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例和劳动力的比例得出各产业产值变化和劳动力变化的趋势。然而各行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并不完全一致。但从长远来看,变化是一致的。

张中华基于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第二产业的投资和就业进行实证分析。同时运用岭回归分析对服务业提出改进政策,从而加快湖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周兵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产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结构的调整不及产业结构演变速度,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吴瑾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没有及时转移,而第三产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张文玺通过研究发现,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较慢,整体产业水平低,地区产业发展差异过大,发展协调水平不高,亟需政策进行引导。杨秋明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过程,并采用结构偏离度指标进一步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国内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以江苏省为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进一步反映当地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一、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一)产业结构演进趋势


图11990-2016年江苏省三次产业产业结构比重变化(%)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地带,地理优势明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16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7.6万亿元。第一产业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没有明显的波动,2016年达到最小值5.4%,江苏省第一产业规模逐渐减小。第二产业占比逐渐上升,1994年达到第一个波峰,占比高达53.9%。随后逐渐下降,1998年达到波谷,虽然下降仍有50.6%。2005年达到最大值,高达56.6%,紧接着其占比不断下降,2016年已下降至44.1%,第二产业占比波动性较强,与江苏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密切相关。第三产业整体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其上升速度稍有差异,2015年开始,占比超过第二产业,产业格局发生变化,2016年第三产业占比高达50.5%,突破江苏省当年总产值的一半。

(二)就业结构演进趋势


图21990-2016年江苏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变化(%)

20世纪末,由于过多的劳动力从事农业,从而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后,我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逐渐流向城市。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快速下降,2016年下降至17.7%,仍有较高的比例,仍有剩余劳动力需转移出去。第二产业就业占比出现波动,1995年达到波峰32.1%,2000年达到波谷30.2%,随后稳步上升,2004年开始就业人员超过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调整政策初见成效。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则稳步上升,没有出现波动,2005年之后就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形成“二三一”。与改革初期的“一二三”传统就业模式相比,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并且逐步合理化。

二、江苏省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分析

结构偏离度指标可以表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情况,进一步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对称性。本文所使用的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行业产值比例与就业比例的比值与1的差。结构偏离度为零表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达到均衡;结构偏离度大于零表示产值比例高于就业比例,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结构偏离度小于零表示产值比例小于就业比例,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


图31990-2016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

如图3所示,1990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别为-0.56、0.7和0.76,偏离程度较大。随着我省不断进行政策调整以及扩大就业,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则为-0.7、0.03和0.29。第一产业偏离程度扩大,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转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偏离现象减小,发挥吸纳劳动力优势。

第一产业偏离现象逐渐扩大,并且一直为负值,2016年结构偏离度已经达到-0.7。基于前面的分析,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量均有所下降,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转移出去。然而偏离加剧现象的出现说明劳动生产率仍然偏低,劳动力转移速度较慢,相对于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一产业的调整稍显滞后。针对这一现象,我省应该针对农业部门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缓解就业压力。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1992年高达0.78,随后偏离现象得到改善。2000年之前呈波动趋势,相比之下,第二产业的偏离现象比较严重。工业化是第二产业的集中形式,大规模的生产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然而机器化生产逐渐取代了工人的工作,资本密集化对工人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淘汰了大批工人,间接阻碍劳动力的流动。2000年之后,偏离现象得到改善,这主要归功于我省政府鼓励就业,给劳动者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充分发挥了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从而促进我省就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为正值,1992年高达0.78。1990-2000年之间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大幅波动,其偏离程度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由于第二产业所固有的特点,从而对就业工人的素质与技能有着一定的要求,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改变往往跟不上产业结构的发展速度,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自2000年以来,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在下降。江苏省政府提出了以创造就业,扩大就业为主要的政策,使得产业结构偏离度再次开始下降,劳动力转移压力逐渐减小,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状态逐渐改善。

第三产业偏离现象得到改善,2006年下降到0.1,与我省鼓励发展服务业密切相关。该行业对劳动力素质没有过高要求,低资本和低技术的特征促使就业人员从事该行业,从而接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然而2007年之后,偏离现象加剧。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进步,当今社会出现金融等新兴行业,这些行业对就业人员职业技能有一定的要求,这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市场普遍看中学历和工作经验,很大程度造成就业困难和招工难,不利于第三产业发展。我省应根据社会现象,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就业人员多多参与,提高自身优势,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优势。

三、结论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已经得到部分改善,但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产业结构已达到“三二一”格局,而就业结构仍停留在“二三一”格局,江苏省就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滞后性。我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就业结构的同步调整,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苏北地区应该发挥农业优势,大力推广绿色农业,拓宽市场,加快农业化进程,将特色农业推广到大众市场。

苏南地区经济较发达,可以大力发展服务业,吸引更多就业人员,分担社会压力;同时科技决定生产力,打造本地品牌,提升吸引力,招纳更多企业。苏中地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地理优势,招商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就业问题。

(二)劳动力市场决定了劳动力流动的速度,应当形成城乡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户籍改革制度继续推进,打破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难的思想,从他们切身利益出发,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江苏省区域之间应相互合作,避免出现产业冲突,加快南北地区就业人员流动,提高整体协调性。

(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就业人员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步伐。

我省应当建立就业人员培训体系,提升员工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保证自身竞争力,不被市场淘汰。为了提升就业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可以制定一定的激励和补贴政策,有利于形成学习浓厚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中华,刘继兵.经济转型、结构性约束与就业增长——基于湖北省产业结构调和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03):3-10.
[2]周兵,徐爱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机制构建——基于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J].软科学,2008,22(07):84-87.
[3]吴瑾.四川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04):578-585.
[4]张文玺.山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非均衡发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26-31.
[5]杨秋明,姜海蓉,魏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3,(02):159-162.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