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论文(8篇模板范文)

时间:2020-08-07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当前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我国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地方区域特色经济能够为当地带来直观的产能利益,促进当地GDP增长,提升就业率。本文整理了8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以供出餐口。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8篇模板范文)之第一篇: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2019年底暴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和地方以对人民群众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制订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做好防控工作,迅速遏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势头。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各地正在全力支持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实现经济的正常运转。那么怎样深刻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未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将站在什么样的平台上等,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刊特组织部分专家学者从宏观视角、用理性思维观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势,提出切合实际的研究对策,以期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启迪和借鉴。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区域经济,现代化治理体系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中国人温馨的春节假期,也给中国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随着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不断深入,各地在守住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逐渐复工复产,因此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渐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重要问题。

一般而言,面对不利的冲击,区域经济受影响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区域经济受到冲击的强度,另一方面是区域自身对于不利冲击的抵抗能力。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第一个方面主要取决于疫情的强烈程度和各地应对疫情举措的后果;第二个方面,则主要看各个区域的经济韧性。区域经济韧性是指区域抵御冲击、吸收冲击,以及从外部冲击中恢复的能力。区域经济韧性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各区域受疫情的冲击程度。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区域经济冲击强度的区域分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数的多少是疫情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直接因素,它不仅直接影响区域中居民的生命安全,也直接影响当地企业的生产能力,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外部的城市形象。因此,疫情对区域经济会产生全方位的冲击。

本次疫情的重灾区湖北武汉是华中地区重镇,是京广、沪蓉两大铁路交通干线的交会地,在春运期间途径武汉的流动人口多,成为疫情向湖北省外蔓延的重要原因。为切断病毒的传播源,自2020年1月23日起,湖北多市开始实施交通管制,以扼制疫情进一步向省外蔓延。2020年2月3日以来,湖北省外30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增确诊病例已实现11连降。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的疫情信息,2020年2月10日的确诊病例分布呈现出以下几个梯队:第一梯队是疫情重灾区湖北;第二梯队是受影响最大的省份,沿海地区的浙江和广东,以及中部地区的河南;第三梯队是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第四梯队是受影响最小的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上述病例的分布情况基本上刻画了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冲击强度的空间分布。

第一,疫情对区域经济造成的直接冲击。一般而言,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旅游业、餐饮业、商贸业、文化娱乐业、教育等。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零售和餐饮业销售额突破1万亿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和餐饮两个行业带来的损失可能会超过1.5万亿元。

第二,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为避免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国内大量制造业企业延迟开工,使得企业利润出现暂时下滑。但是,随着疫情形势趋于稳定,湖北省外的制造业企业生产逐步恢复正常,中长期制造业部门受到的影响有限。

第三,除了疫情对经济造成的直接冲击,也要认识到防疫过程中一些举措的“副作用”。防疫初期,各地为了遏制疾病的蔓延,采取阻断交通、企业停业举措,随着各地纷纷复工,这些举措有所放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中期影响,尤其是对产业链的冲击。由于各地政策执行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区域对中间流动部门实施政策的差异性,疫情出现前的产业链和企业的投入产出网络可能出现阻塞,因此即使部分企业复工,正常生产仍会受到影响。

第四,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还可能体现在更多方面。比如,劳工输入大省的大量企业会面临用工荒、开工难、违约金等问题;被定义为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对物流和贸易的影响很大,会对沿海的外向型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封村、封路”会对第一产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养殖业可能出现饲料短缺将对中部农畜业大省的经济恢复不利。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中国各区域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有些已经出现,有些可能会陆续出现,做到未雨绸缪,十分必要。

二、区域经济韧性与疫情过后的恢复

面对不利的冲击,区域经济的抵抗能力直接决定着疫情对其最终的影响程度。一般而言,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现有研究普遍把产业结构视为影响区域经济韧性最重要的因素,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主导产业的种类。就前者来说,产业结构多样性地区面对冲击时能体现更好的韧性;相反,产业结构单一的地区经济韧性较差,从美国底特律到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普遍具有经济韧性差的问题。第二,政策和制度环境。总地来说,政府干预较少、政策环境宽松的地区,经济韧性较好。市场发育成熟的地区经济韧性较好,市场主体对信息有更敏锐的把握,对市场的波动反应更加灵活。第三,文化因素。区域文化、风俗对区域经济韧性有重要影响。更开放、多元化、富有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助于经济活动的重组和复苏,体现出更好的区域经济韧性。第四,社会网络的构成等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区域经济韧性。

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分布有如下特征:从四大板块整体上看,东北地区的经济韧性最低,尤其是辽宁和黑龙江。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韧性也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贵州、云南和重庆等西南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较强,受到宏观冲击的影响较弱;另一方面,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和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广西等省(区)的经济韧性较差。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城市区域经济韧性较强。其中东部地区由于第三产业占比最高,受本次疫情的冲击将最为明显:在复工时间推迟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的劳工输入大省将会面临用工荒、开工难等问题,进而拉低东部地区第一季度GDP增速。韧性较差的城市主要聚集在以下几个区域:一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二是晋陕蒙和陕鄂交界处的城市,三是广西以及与广东交界处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分布整体上呈现聚集的态势,此外还存在一些分散分布的城市。但这些城市和地区疫情本身不严重,受到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根据上述分析,疫情较重的湖北、浙江和广东等省份的经济韧性较好,从产业特征、制度环境和文化因素等角度考虑,东部地区对不利冲击的抵抗能力较强。因此,我们要相信区域经济韧性,坚定信心,稳定预期,积极引导区域经济长期向好发展。

疫情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疫情过后区域经济的恢复。根据2003年“非典”过后经济恢复的经验,第二产业恢复速度最快,第三产业恢复速度最慢,而东部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更高。对比2003年“非典”,本次疫情对经济影响总体可控,但面临的风险更大,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显着增加。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与2003年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疫情影响最大的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升,比如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约为60%。但是也要看到,中国经济自2003年以来,中间经历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经济韧性已经大大提升,加上受影响大的地区除湖北外经济韧性都较好,应对经济恢复持谨慎乐观态度。

三、新冠肺炎疫情对区域格局的影响

由于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2006—2019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GDP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化都在2—3个百分点之间,并没有大的起伏性变化,年度比重变化在0.5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等更基本的因素是决定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根本因素,此次疫情不会导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出现决定性变化。

短期内疫情是否对区域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要看各个区域复工的时间和情况。当前,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的新增确诊人数不断下降,新增治愈病例持续增加,相信到2020年3月初或者3月中旬,工业企业基本上就都具备了开工条件,此后服务业也会逐步恢复。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于本身区位条件以及与湖北的联系密切程度的影响,产业本身受疫情影响较小,可能会率先恢复。目前东部地区最紧迫的问题是复工时间,往年春节复工时间都在1月和2月之间。根据春节期间历史数据,有关专家估计,外来务工人员延迟10天复工会带来当季GDP损失是0.39个百分点,其中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建筑业和部分服务业,延迟复工10天会带来当季GDP损失是0.46个百分点。

长期来看,湖北受影响较大。2019年湖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5828.31亿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09.09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098.62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920.60亿元,增长7.8%。2019年全国GDP总量达990865亿元,湖北的GDP总量在全国GDP总量中的比重是4.6%。而此次疫情将对湖北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产生较大影响,这不仅由于疫情防控阶段对产业的创伤,而且也由于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了营商环境和治理能力的弊端,会影响到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

综上,从四大板块来看,此次疫情对区域经济格局的最终影响为:中部地区的GDP比重略有下降,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比重与去年大体相同,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可能会略有上升。由于此次疫情影响最大的地区在中部地区,因此当前南北区域发展差异扩大的趋势也不会有根本性逆转;中国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区域经济韧性较强,江苏、上海等受到疫情影响较小的发达地区将率先在冲击中恢复,地区分化的趋势仍将持续。

四、政策建议

第一,重新审视国土空间规划。多年来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十分重视资源环境的影响,对于防灾减灾总体上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于这些全局性的疫情预防,还没有进入规划体系。如果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设计出一个模块化的区域布局模式,就可以迅速地把疫情区与其他区域隔开,使之不影响全局经济发展。

第二,重提“大分散、小集中”的城市—产业布局原则。从全国的城市—产业布局出发,在国家层面应当是适当分散布局。疫情冲击各地暴露出的弱点,为重塑生产布局提供了经验教训。生产布局不能忽视区域的层级性,应着眼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在国家—区域尺度上实现“大分散”,让每一个地区都能够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也就是所谓的实现“普遍沸腾”,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在城市尺度上则需“小集中”,释放规模经济效应,助力高质量发展。

第三,在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承载能力的同时,适当限制特大城市的规模,以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为主体,结合小城市发展,重塑中国的都市圈。人口的高度集聚也成为疫情蔓延的助推剂,为此建议从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出发,加快超大城市、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边城市疏解,推动都市圈内部各城市间的合理化分工。建议从国家规划的角度,控制特大城市规模,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城市数量,以平衡人口的地域分布。

第四,对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进行多中心城市改造。对于北上广深这样的超大城市,对于武汉、重庆、西安、成都等特大城市,单中心的布局模式还是很明显的。在单中心的空间布局下,社会经济资源集中于某些节点,不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应当将多中心改造作为提升城市资源承载力、优化城市治理、增进城市安全性的重要途径。

第五,集中力量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本次疫情波及范围远超2003年的“非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初期预警不足。此外,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少数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存在失职失责的现象,有悖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本次疫情过后,地方各级政府需要总结抗击疫情中存在的问题,补齐短板,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信力。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8篇模板范文)之第二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集群化现象也愈加普及。而产业集群化发展,会直接带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如北京的中关村,便是电子产业集群化的典型。因此,我们对产业集群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进行剖析,以其寻求影响产业集群现象的方法,合理调配资源,为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助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经济现象

对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中的现状而言,加速经济体制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调控、资源的供给、劳动力的参与,产业集群这种空间经济现象,是内部环境与外部资源共同作用的成果,将上述因素进行区域内合理调配。因此,我国应对产业集群现象给予重点关注,合理调控,加快我国经济发展进程。

一、产业集群化概念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也可以称之为“竞争性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高度统一的某一行业与其竞争性企业、关联性企业密集存在,且企业间互相关联,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产业集群,加快该行业或该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

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产业集群化均具有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如美国的高新科技产业集群硅谷;中国的经济金融产业集群上海;中国的高新科技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等等。除这些耳熟能详的产业集群外,还有众多区域的产业集群正在蓬勃发展,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给予更好的政策辅助,为我国经济加速提质增效。

(二)产业集群的特征

产业集群化是众多经济因素不断凝聚,最终形成较全面经济群体的过程,故此具有一定的集群特征。构建经济群体第一个特征便是空间局限性。也就是说,将各个因素团结起来,形成较为全面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只有各因素密集分散在某一地域内,才是产业集群。

构建经济群体第二个特征是区域内的各企业之间具有利益关系,相互竞争也互利互惠。这一特征要求产业集群必须是一根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一旦一环出现问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二、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

(一)产业集群的内生源泉

若想通过产业集群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那首先应了解影响产业集群的内生因素有哪些。根据分析表示,自然资源环境与道路交通问题是左右产业集群的根本原因。针对产业集群而言,本身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某一产业的合适度。如矿泉水企业可能会选择长白山作为生产基地,而电厂则在西部地区选址修建。另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品的置换交易,产业的自然环境选定后便需要考量运输方面的问题。实现以上两条内生原因后,众多厂商会度量生产成本、衡量企业营收后,逐渐加入产业集群中。在众多企业的不断加入后,我们的产业集群也在不断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延伸产业的发展

一个经济体不能仅依赖一项产业来维持企业的发展,在本身行业中探索寻找,建立延伸企业是十分必要的。既能实现该行业的全方位、专业化发展,也可以使整个产业集群更为专业化且更具竞争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某一行业寻找到的延伸行业,可以为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一系列改革,从而影响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然而,对于产业集群而言,同样需要劳动力的补充,且培养产业集群专业人才。企业集群在保障人才充足且劳动力质量与数量都达标的前提下进行工作,两者互利互惠携手前行。

面对延伸产业的发展,许多产业集群尚未建成,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方城市,产业集群建设效果良好,而在北方,产业集群意识淡薄,产业集群规模小且不完善。为此,我们也要大力开展经济开放程度,为祖国、为吉林经济建设增砖添瓦。

三、结束语

产业集群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我国而言,产业集群现象并不陌生,上海,有着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的金融中心,这里便是一个金融产业的产业集群,也比如义乌,是小商品产业集群。面对发展愈加壮大的集群化产业,中国应给予更好的政策、更多的关注,扶持集群化企业,培养产业集群化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义涵.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16(29):79-80.
[2]华正伟.中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郭少英,董坤景.中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研究[J].中国商论,2016(13):145-146.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8篇模板范文)第一篇:新冠肺炎疫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第三篇: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第四篇: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第五篇:“一带一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第六篇: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第七篇:浅谈互联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八篇:交通基础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
    朱林平.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20(03):20.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