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经济— 范文

关于心理健康方面论文例文,与心理学在职务犯罪和预防中的应用相关论文的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心理健康方面论文的格式,关于心理学在职务犯罪和预防中的应用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心理健康及心理学及法制宣传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心理健康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当前,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转折时期,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在带来丰硕改革成果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产生强烈的冲击.“适者生存”这一永恒的进化守则,既鲜明体现于“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等积极方面,又成为官场权位者贪贿犯罪的消极借口与生存“潜规则”.新形势下,随着人民群众对建设一支廉洁干部队伍的要求不断提高,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亦面临着严峻考验.作为一项系统而庞大的综合性、社会性工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关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百姓群众的安居乐业、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如何立足于检察职能,切实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全面提升预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检察机关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从心理学理论层面对职务犯罪心理的深层剖析

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与普通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相比,有其特殊性.简单说来,职务犯罪就是有职务的人实施某行为时没有履行或者没有正确履行职责(区别于没有职务或者不是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犯罪),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按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情况.在这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职责、权力、管理等因素都是普通犯罪所不具备的,因而尽管职务犯罪仍然属于犯罪范畴,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各种因素的作用大小与普通犯罪是有差异的.因此,研究职务犯罪心理要素,有助于全面、系统的揭示职务犯罪.

我们知道,人的行为受其思想支配,即心理支配行动,犯罪行为来源于犯罪心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犯罪心理形成是内在不良心理品质与外在不良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犯罪中刑事犯罪与职务犯罪特征不同,形成心理因素固然也不同.职务犯罪心理形成因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从基础心理学范畴

从心理学角度,主要是指那些主观认识方面的因素,比如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等等.每个人在社会化、理性化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作为人的基本自然属性,如私欲、避苦求乐、性欲、追求自由、适应环境等,并表现为不同层次的需求.人生在世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心理学上对一个人的需求大致分为两类:一者认为人的需求主要包括三方面,物质、精神和社会需求;另一者认为应包涵五方面,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而无论何种需求,都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的.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尚处于饥寒交迫的人只求吃饱、穿暖,暂不会考虑更高的奢侈追求.这正是由于人的需求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及经济繁荣程度的制约和限制,如果超出限制便属于过高需求.公职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握有彰显其社会地位的公共权力,这一属性决定了该群体除依身份和职责享有合法利益外,不得谋取任何私利和特权.而在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各种需求会不时发生冲撞和较量,因此公职人员的自我心理矫正和控制能力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私、享乐、性欲作为人固有的本性的东西,蠢蠢欲动,或者受到自我的限制或者不受限制地表现于外.过高需求来自于不良的社会舆论和不好的社会风气,是脱离客观实际而盲目追求一种奢望,为了满足奢望往往不择手段,结果导致心理上和物质上都失去了平衡.

2.从社会心理学范畴

从心理学角度,社会环境是指在人的心理、意识之外,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所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既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事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与变化等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于岗位不同、条件不同,每个人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态度不同,因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标准.社会环境是一个多质多维的有机结合,从不同的层面和范围对公职人员犯罪心理的产生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特别是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于心理素质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是诱发其违法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在客观因素.现代社会心理学家里昂·费斯廷格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SocialComparisonTheory)认为,人们需要对其能力水平和态度做出准确评估,便常常与其相类似的个体进行比较,而后评定自己的水平.从这个意思上来说,人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生存和发展的,人的自我价值是在与他人的相互比较中体现出来的.然而,有的公职人员进行的却是一种片面比较,在工作中遇到的那些一掷千金的大款、身边靠非法手段致富的个别人员都对其产生了极其不良的负面效应.并且由于人们通常会与自己处于相同水平的人进行比较,因而一旦有其他的公职人员通过非正当手段谋取了利益,且屡屡成功,周围的人难免内心失衡,从而滋生出一种补偿和效仿的心理,而这正是大多数职务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此外,通过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Theory)亦可进行这样的推断: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之中存在着一种给予和收回的平衡模式.人们在仔细衡量相互交换的代价和结果之后,会选择最有利、最具吸引力的事物,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做理性选择.循此理论,少数公职人员将手中的公权力作为筹码而赖以获得无偿的个人利益和财富,加之迎合者众多,以权谋私的事件便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目前我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时期,法律、法规不尽完善,执法不力、监督制约机制不落实,亦在一定程度上为少数公职人员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3.从发展心理学范畴

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广义而言包含着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以及个体的心理发展;从狭义而言,则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多种特殊性质,可归纳为以下类型:一是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比如动作的发展一般遵循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的原理,先会画圆后会画方,先说“不”后说“是”,等等;二是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三是普遍性和差异性;四是阶段性和连续性以及发展过程的增长和衰退的统一.关于发展的动力、过程和制约因素等复杂问题,比较典型的学派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观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它们相辅相成,协调统一.从哲学的角度,也就是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在对以往职务犯罪人员的调查中发现,不乏在成长过程中有逆境影响、事件影响、道德形成阶段缺失,自我判断阶段不完整,从而导致自尊与自强冲突、恐惧与无畏冲突、内在与表象冲突等情况,自我意识与社会关系处理不好,抑制能力降低,从而导致犯罪现象的发生.任何职务犯罪的实施,都是在主客观方面多项因素长期共同的影响作用之下,使行为人产生了犯罪心理,并在适合的条件下付诸实施的结果.以上影响职务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职务犯罪心理,使职务犯罪心理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打击、惩治职务犯罪的同时,还需要针对那些可能影响职务犯罪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治理,从源头上予以遏制,才有可能实现标本兼治.

二、心理学知识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的引入

国家工作人员之所以会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个人方面而言,前述各种职务犯罪心理在职务犯罪过程中起

1 2 3

关于心理健康方面论文例文,与心理学在职务犯罪和预防中的应用相关论文的格式参考文献资料:

农业经济论文发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方向

建筑经济学校

经济管理学论文

自考经济学论文

物流经济学论文

如何撰写并发表英文经济学研究论文

管理经济学论文

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国外经济学硕士

心理学在职务犯罪和预防中的应用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