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教学— 范文

伦理学类论文范文数据库,与蔡元培理伦理学视角下高校道德建设问题与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伦理学类毕业论文,关于蔡元培理伦理学视角下高校道德建设问题与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伦理学及高校德育及道德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伦理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蔡元培的理论伦理学和德育思想对道德形成过程和道德哲学基础进行了更清晰的梳理,它以中国传统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为立足点,已经成为探索当前高校道德建设和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可行路径.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道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道德哲学蔡元培理论伦理学高校道德建设

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内容纷繁复杂,各种流派自成体系,而蔡元培的道德理论体系“用西方伦理学的模式和理论来叙述中国固有的伦理思想”[1],融汇了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西方伦理学,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讲,具有综合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道德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在现代西方道德哲学史中,普遍将关于道德义务的理性基础的争论划分为两个主要学派:道德理性主义和道德情感主义.[2]蔡元培则力求将这两个方面进行中国化的综合:良心对道德的形成起作用的过程体现着情感主义道德观,理想对道德的影响体现着理性主义道德观.更重要的是,蔡元培通过良心和理想两者的相互作用和辩证关系,解释了道德形成的过程.

1.道德的产生是良心与理想共同作用的结果

“行为犹两造,理想犹法律,而良心则司法官也.司法官标准法律,而判断两造之是非,良心亦标准理想,而判断行为之善恶也.”[3]“良心者,非无端而以某事为可为某事为不可为也,实核于理想.”[4]人的理想是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而这个判断由谁来做呢?是良心.

2.道德义务的心理动机源于良心,道德义务的内容规范源于理想

正如蔡元培所说:“本务者,人生本分之所当尽者也,其中有不可为及不可不为之两义等故本务之观念,起于良心,而本务之节目,实准于理想.”这也就说明了道德义务规范性的两个方面:动机和约束力.

3.良心与理想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互补的作用

在良心给定的前提下,理想越远大,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就会越大,就越会受到良心之责.在理想给定的前提下,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给定,良心越强,对同样差距的良心之责也就越大,这就是德育建设中的“木桶原理”.因此要提升道德水平,必须要培养较强的良心,还要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远大理想,二者需同时进行,缺一不可.

4.道德的养成过程也就是道德义务的履行过程

“凡实行本务者,其始多出于勉强,勉之既久,则习与性成.安而行之,自能欣合于本务,是之谓德”[5].在蔡元培看来,道德并不是人生而具有的品性,而是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逐渐涵养而成的.他对道德种类进行了阐明,尤其是对“消极道德”和“积极道德”进行了解释.

道德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蔡元培的道德形成体系,简单来讲即是“循良心、持理想、行义务、成道德”,下面将分别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讨论.

1.理想的基础

蔡元培认为:“自发展其人格,而使全社会随之发展者,人生之鹄也,即人之行为之理想也.”[6]即人的理想就是发展人格,“而人格之发展,必与社会之发展相应”,是“对于自己、若家庭、若社会、若国家之本务”[7],脱离了社会则无所谓人格了.那么,蔡元培的合乎道德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义务相联系的理论基础何在?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从“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冯友兰说,“某一类之物之成为某物,必依照某理”,事物的构成部分只有按照事物之理的规定运动,该事物方能存在.“每一人皆属于其所构成之社会,其行动之可以直接或间接维持其社会之存在者,是道德的行为”.[8]因此,道德之“理”应遵循社会之“理”.“凡社会的分子,在其社会中,都必有其伦与职”.其中,“伦”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尽伦尽职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9]可见,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对道德内容的规定性来自人的社会属性.


写伦理学本科论文的步骤
播放:32865次 评论:3007人

2.良心的培养

如果说道德规范的内容源于理想的话,那么在蔡元培眼中,道德的动机则源于良心.“良心者,道德之源泉”.良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心理概念,而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便是知、情、意.因此,蔡元培认为,对于良心的养成而言,“知、情、意三者,无一而可偏废也”.对于良心如何锻造,“心”学对“致良知”有着较为系统的阐述.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在梁启超看来,“致良知”的前提是“辨术”和“立志”.辨术,为善恶真伪义利之辨;立志,则是志于道、志于德、志于仁.“致良知”的“修证之功有三:曰存养,曰省察,曰克治,三者一贯等”[10]

(1)存养,是存心养性,是保存本心、存养善性.存养之法有“敬”与“静”两种.敬,是“修己以敬”,即自觉;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也”,即自律;是对理想信念和道德价值的仰视与敬重.静,是“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观照;是时常安静清心,给自己一个梳理自我的宁静时空.

(2)省察,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梁启超对省察的方法梳理得较为系统:省察之法有普通省察法和特别省察法两种.特别省察区别于正常生活中的普通省察,包含“吃一堑,长一智”的意思.普通省察法分为根本省察法和枝叶省察法.枝叶省察法又有随时省察法和定期省察法两种.此外,“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11],两者是统一的过程.

(3)“克治”,是克服和整治.克服,是指当发现自己存在不良的念头和行为倾向时,在成为现实和有损道德的行为之前便能够克制.整治,则是针对自身现实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进行纠正,使其恢复到合乎道德的轨道上来.

以上“致良知”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的修身养德之道,即便是在现实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事实上,良心对于道德的重要作用,西方哲学家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也多有论述.无论是蔡元培的“良心”,还是休谟的“反省内心”,或是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都是从知、情、意的角度,从心理层面对良心进行锻造.而道德的养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所有的道德规范和心理动机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这便自然过渡到了蔡元培对道德义务的需求.3.道德义务与道德形成

道德义务与一般法律意义上的义务不同.法律所定的义务,是个人对别人、对社会所负的责任.道德义务所对应的权利与法律义务对应的权利不同,其表现在若履行道德义务,则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在蔡元培看来,道德义务长久履行,形成习惯,即成道德.

至此,道德的“萃取”过程宣告完成:良心持人生目标,对所作所为形成善恶观,进而有了道德上的义务感,在道德义务的履行过程中,久而久之便养成了道德.借助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理解道德的不同属性和种类.首先,在道德动机(即良心)作用下,道德在个人心理层面有着知、情、意的统一;其次,在道德规范(即理想、人生目标)影响下,道德在社会层面体现了个人、家族、社会和国家义务的统一.

蔡元培理论伦理学对高校德育建设的启示

1.高校德育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蔡元培的道德体系中,良心和理想是两个最为重要&#

1 2

伦理学类论文范文数据库,与蔡元培理伦理学视角下高校道德建设问题与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小学教师师德标准

中学英语教案

语文老师论文

信息技术课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教师师德学习总结

有关师德的论文

生物教学切片

小学体育教师配备率

师德师风论文题目

蔡元培理伦理学视角下高校道德建设问题与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