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教学— 范文

文学鉴赏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文学鉴赏教学中误读现象之相关毕业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文学鉴赏方面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文学鉴赏教学中误读现象之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鉴赏及语文教育及学生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鉴赏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编者推荐辞:对于文学阅读对象的误读,无疑是对是非标准的误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对于学生的文学阅读误读放任自流,学生的价值观就会扭曲,随之“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就会再次上演.为了在语文教育中,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读现象的发生,我向大家推荐了这篇论文.

一、引言

目前新课标下的文学鉴赏教学中已开始显现一些人为之弊端.“过度个性阅读”就是其一.教师在文学鉴赏教学中开始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发出的各种声音,改变过去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在“舞台”下当“看客”、“听客”的局面.学生的阅读结果似乎呈现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课堂上的文学鉴赏教学却出现了无序化教学现象.甚至出现了“独立选择学习内容”“独立选择学习方法”“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的无序状态.教师过分地强调个性化阅读,将学生对文本做出的随心所欲解读误认为是个性化阅读、多元化解读,其结果大多是误读.

二.误读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正读、误读的区分

文学理论认为,文学的接受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作品某一人物形象、艺术技巧、语言结构的认识,也包括对作品整体价值的把握与探寻.在这种认识、把握与探索过程中,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分,此即阐释学理论所指出的“前理解”.当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相应时,称之为“正解”.反之相悖时,可称之为“误解”.比如: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本意是要通过阿Q形象的塑造,画出麻木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以期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后来的许多读者,正是这样来理解作品意蕴的,此即为“正解”.但也曾另有一些读者,他们怀疑作者是在借阿Q影射自己另外的某个人,在泄私愤.这种情况即是“误解”.文学鉴赏教学中,学生的“正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作出合情合理的理解和评价.反之,作出随心所欲不合理的理解和评价时则为“误读”.比如:当学生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很多学生都会读出邱少云严守部队纪律、顾全大局、为革命利益而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品格,这是“正读”的结果.但也有学生认为邱少云太傻,舍弃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是不值得的,这种阅读结果就是“误读”.


该文来自 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689982.html

(二)“误读”产生的原因

“误读”便是在这多重的交流对话中产生的阅读结果之一.文本只是一个阅读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误读”现象的产生与学生、教师都有一定关联.

1.学生方面

学生在文学鉴赏中处于主体地位.“误读”现象一旦发生,就会极大的影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认知能力不强,文化修养不足等原因,必然造成了“误读”现象的发生.

(1)认知经验相对贫乏

现在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同时平时的阅读量少,使得他们人文底蕴较为欠缺,思考问题深度不够.知识经验相对贫乏,艺术感受力也就相对单薄.因此也就容易导致对言语词句内涵的曲解和误读.比如,教韩愈的《早春》时,一位学生把“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中的“烟柳”理解成“被烟笼罩着的杨柳”.这就是因为艺术感受力薄弱而引起的误读.柳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甚美,“烟柳”却是蒙上了水汽,或是飞絮,当柳叶长得茂盛之后,成片望去仿佛浓烟一片,故而得名.“烟柳”其实是古诗词中较为突出的意象之一.

(2)现实环境误导学生

首先,阅读环境的不同也会造成学生阅读结果的差异.比如现代社会我们提倡保护生态,提倡遵守交通规则.于是就有学生在文学鉴赏中脱离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如愚公,这个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面对困难不妥协的民族精神象征的老人却被一些学生这样误解:“愚公其实很愚,把家搬了不得了?或者打条隧道也可以呀!再说,也不用将土石运到渤海之尾,平铺在地上也行呀!大家再想呀,他这样挖山不止,岂不是在破坏生态环境吗?等”还有的学生认为《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评价文本中那个时代的行为.学生需要知道任何真理都是有时间性的,文学鉴赏是不能脱离文本的时代背景的.

其次,在现在的这个商业化信息社会,社会群体在世界观,价值取向上呈现出了分化、断裂、多元化倾向.大众文化、媒体文化、消费文化对校园的全面渗透营造了功利性、世俗化的阅读环境.这样的阅读环境导致学生阅读心理的浮躁,求成心切最终断章取义,从而产生完全架空文本随心所欲的“误读”,这种阅读心理一旦形成习惯,造成想象力、思维能力退化,审美情趣低下.比如读《白毛女》,有学生认为杨白劳真傻,让喜儿嫁给黄世仁享享清福不是很好吗?还有的学生写出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评论.《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喜儿是旧社会被压迫的农民形象,他们被地主黄世仁所压榨、逼迫.可见学生并没有领会其中的阶级斗争思想.

再次,现在有许多经典被改编、被戏说,这也逐渐侵入到中学语文教材中来.如孔乙己是因为借光盘而被打断了腿;《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是因为垂涎过路女子的美色,才特意把她绊倒.这类“另类语文”却受到许多中学生的追捧,造成了文本的解读失去了本义.许多学生对改编的文章记忆深刻,对原文反而印象模糊,而且学生的审美力也被削弱了.

(3)思维定势左右学生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接受的某些知识、观念往往会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将会左右着学生理解对话的方向和内容.学生在进行文学鉴赏时就会偏向某种模式,从而导致顾此失彼或思维短路,从而产生一些“误读”现象.比如,在大多数的童话故事中,狐狸都以狡猾为主要特征出现.于是不自觉中,学生就会将狐狸与狡猾放在一起,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阅读童话《酸的与甜的》时,都站在了批判的立场,认为小狐狸狡猾、自私,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应该注意到小狐狸一次次地付出,一次次地失败,看到狐狸的努力过程,看到小狐狸因失败而带来的悲、酸,最后只好认定“葡萄”是酸的来安慰自己.我们不应该简单地给它贴上“狡猾”、“自私”的标签.此外,由于中学生阅读方法的有限,阅读时的情绪、心境、周身环境等原因,也会造成“误读”现象的发生.

2.教师方面

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理念是从文学解读研究成果中移植过来的,虽然文学和语文有相叠的部分,但文学中的阅读并不等同于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语文教育有其特殊的规律.文学的解读仅仅是读者与文本的互动,阅读教学还需要教师的介入和师生的

1 2

文学鉴赏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文学鉴赏教学中误读现象之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

小学教师论文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幼儿教师师德师风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感悟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教师评职称论文

英语电教论文

小学实验教学论文

幼教论文格式

幼儿园教师师德论文

doc下载 下载文学鉴赏教学中误读现象之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