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教学— 范文

高等教育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课程的精品化到公开化相关论文查重免费

本论文是一篇高等教育相关论文查重免费,关于课程的精品化到公开化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等教育及人文教育及通识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高等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者“一本书主义”的规训,倡导“一门课主义”,即主讲教师倾其学识、功力、热情来打造一门课程,并把自身的学识、个性、品位、荣耀和快乐都烙在这门课程中,供学生细细品尝.因此,课程设置不求多而全,而重精与深.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压缩了通论与通史类课程,转而增开专题性、研究性课程,并由此精心打造了“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文学名家名作”、“汉语与古代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国历史专题”、“世界文明史I”、“哲学问题”、“逻辑与语言”等八门人文大类基础课程,以及“世界文学经典传播”、“世界文明史Ⅱ”、“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哲学”、“外国哲学”、“文化遗产导论”等十余门人文大类专业课程,优化了专业模块课程和个性课程,基本构建成符合“大类人文学人才”培养理念的课程体系,即就课程的整体格局而言求“博雅”,就每门课程而言则体现“专精”.由此而基本解决了课程与学时、求“博”与求“专”的矛盾,有助于实现“博雅”与“专精”的统一.

2.全校通识核心课程的全面辐射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在转变教育观念过程中提出并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步骤.对此,各高校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其中通识课是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自2006开始,浙江大学就在前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了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三大课程体系,正式将通识教育课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不过,三大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就通识课而言,它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宽容、真诚、稳健、合群、进取的人格特征,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与能力”[4].也正是基于此定位,我们在人文类通识课的设计上就特别注重处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间的关系,以满足学生在专业课与通识课上的不同需求.

经过精心规划和实施,浙大人文学院从2006年起面向全校学生陆续开设了覆盖“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社会”、“沟通与领导”等领域的六十余门通识课程,并较好地实现了扩展学生专业学科覆盖面、拓宽学生人文知识视野的目的.当然,我们在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一些人文导论课、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流于形式,浮光掠影,并未能真正达到“拓展”的目的,结果很可能是“博”“专”两失;在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中,师生间缺乏必要的课堂互动;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学生也缺乏必要的思考和感悟.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那么人文通识课程“批判”与“反思”精神的培养效果则会大大降低.事实上,学校也意识到了通识课在实际教学运行中的这些不足,因而在随后的教改中,启动了通识核心课程建设计划.而人文学院也在这次计划中,又构建了另一层次的人文课程体系.

通识核心课程是基于学校原有的通识选修课新设立的一类课程.之所以称为“核心”,是因为它们被赋予了比一般通识课

关于课程的精品化到公开化的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高等教育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程更多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给学生思考、启迪和收获,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启发大于知识本身的传授[5].正是基于这些要求,我们遵循“成熟一门开设一门”的原则,陆续将“唐诗经典研读”、“西方文明史”、“当代科学哲学问题”等二十门人文通识核心课推向全校.这些通识核心课增强了一般通识课的精深性、发散性,以教师理论授课和小班讨论课相结合的方式,以阅读原典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注重启发学生领悟基本原理,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和激活学生的“原典意识、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参与意识”,以实现“明体”和“达用”的统一.

三、实现“精品”之传播

事实上,经过我们不断的实践与改革,浙江大学人文类课程中的不少“精品课”已成为了学校的品牌课、荣誉课,如“逻辑学”、“世界文明史I”、“中西方哲学I”、“中国文学名作精讲”等.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虽然人文之于大学和社会的功能逐渐被认知,但是要想真正展示人文学科的功能,人文学者还需奉献出自己的精品之作和精品课程,因为人文精神就是以教化为己任的.其实,“精品化”必定伴随着“公开化”:精品出自传播,而不应孤芳自赏,只有让人文类课程从专业教学的框架中脱胎出来,面向大众,精品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这就是说,要真正兑现人文学科“以化成天下”的古训,人文教育的课程建设需要从“精品化”走向“公开化”.

1.课堂的传播

目前,通识核心课已经成为我校的一门品牌特色课程.除少部分特殊专业学生外,所有本科学生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必须在“通识核心课程”中至少修读一门.如此一来,我们便可通过通识核心课的课程设置来实现人文精品课程的全校传播.

四年来,全校学生对人文类课程的兴趣逐年提升.在我们的8门人文大类专业基础课中,每年非人文专业学生选课人数约占总人数的40%.2011—2012学年文、史、哲各课程总选课人数13850人,其中人文学院以外的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70%.面向全校开设的20门人文类通识核心课占全校通识核心课近2/3,形成全方位的覆盖.这不仅有助于修补文理屏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增强了校园的人文气息.可以说,正是由于通识核心课的改革实践,让人文教育在开放性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步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真正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而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2.课外的辐射

从另一方面来说,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还不局限于大学的校内教育,而是着眼于整个社会、培养健全完整的公民.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近年来,在国外高等教育领域内出现了“视频公开课”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这种新趋势,切实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部在完成“十一五”精品课程建设之后,对我国“十二五”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和规划,希望借助精品视频公开课着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无疑就使我们的人文教育在公开化方向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自2011年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启动以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先后有“王阳明心学”(2011)和“江南士大夫文化与西泠印社”(2012)两门课程成功入选,课程有关内容通过网络视频课、电视媒体专访、专题片等形式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扩大了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浙江大学也倾力打造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浙江大学开放课程”,人文学院的“孔子与《论语》”和“世界文学名著导读”作为较早上线的公开课程,不仅在校园内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还将精品从“课堂”扩展到了“课外”,实现了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的通识辐射.


这篇论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606679.html

与此同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

1 2 3

高等教育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课程的精品化到公开化相关论文查重免费参考文献资料: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论文

高职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教师新课改论文

中学教师师德承诺书

课外辅导论文

小学英语教师师德论文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感悟

幼儿教师数学论文

课程的精品化到公开化(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