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相关电大毕业论文,与清华大学与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为您写学者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学者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清华大学与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包括关于学者及文学及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学者论文范文。

(清华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4)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号:E文章编号:10066101(2007)0101698

比较文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出现,是在1920年代,也正是从那时起比较文学与清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时至今日,已有三代清华学者为中国比较文学的诞生、发展、繁荣和走向世界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瞩目.

一、 中国比较文学的诞生与第一代清华学者

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开学之日,主任吴宓便阐述了国学院的办学宗旨,他指出,“惟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即时人所谓科学方法),并取材于欧美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此又本校研究院之异于国内之研究国学者也.”[1:1-2]1926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成立.1927年后,担任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开设了“西人之东方学目录学”,该课程体现了借鉴西方现代科学方法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他还指导有关比较文学研究方面的研究生,研究范围包括《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者之比较研究》、《蒙古、满洲之书籍及碑志与历史有关系者之研究》.[2:181]1926年3月吴宓辞去国学院主任之职,改任大学部西洋文学系教授.1928年西洋文学系改称外国文学系,吴宓曾三次代理系主任.在他的倡导下,早期的清华大学外文系以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吴先生曾师从该系教授白璧德)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为蓝本,突破了长期以来坚持讲授国别文学的局限,使之走向融通,开了中国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先河,培养出第一批我国自己的比较文学学者.它标志着比较文学在中国高校的教学由自发的、单个的讲座,逐步发展成系统的、有组织的学科和课程建设.[2:172]在吴宓看来,只有兼通中西文化,方可“创造中国之新文学”.当时研究部课程按教师专长开设,“文学课分为文学专题和作家研究两类.文学专题有‘比较文学专题’、‘法国文学专题’、‘近代文学专题’、‘近代中国文学之西洋背景’、‘近代德国戏剧’、‘文学与人生’、‘源氏物语’等.作家研究有拉丁作家、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但丁、歌德、近代作家海贝尔、沃尔夫、乔埃斯等.语言课有‘高等英文文字学’、‘英语教授法’和‘翻译术’三门.”[3:167]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课程,当属1927年至1931年间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系主任、新批评派大师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应邀在清华开设的“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两门课程,这是中国大学第一个以“比较文学”命名、直接讲授比较文学基本理论的正式课程.后来瑞恰慈的学生、清华大学教师瞿孟生(P.D.Jameson)根据其师的讲稿写出了《比较文学》一书,对英、德、法三国文学进行了比较研究,该书成为中国大学第一本正式的比较文学教材.[4:43]吴宓开设的“西洋文学史”、“中西诗之比较”、“文学与人生”、“英国浪漫文学”,温德(R.Winter)开设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陈寅恪开设的“中国文学中的印度故事的研究”和“近代中国文学之西洋背景”,王文显开设的“戏剧概要”也都包含比较文学的内容.吴宓在教授“文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时,有意识地从文学、哲学的角度对中西文学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他的课程讲义也于1993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典范之作.此外,陈寅恪的文章《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1933)还开了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的先河.


这篇论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daxuebiyelunwen/447979.html

此外,清华大学中文系同样强调“中西兼重”原则,在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著名学者王国维、朱自清、闻一多等人在该领域做出过开拓性的贡献,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神话与诗》、《诗言志辩》等都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在教学方面,中文系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专家研究”、“外国文学专家研究”等课程,还开设有“当代小说比较”、“佛教翻译文学”选修课及“中国文学中印度故事研究”等中外文学关系专题课.同时他们还邀请北京大学教授朱光潜来清华大学作文艺心理学和诗学方面的讲座.这些都为培养中西文学通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更为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后期,曾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的闻一多,甚至大胆地设想打通中外文学系科的人为疆界,为建立比较文学学科铺平道路.但后来由于战乱和闻先生本人的早逝,这一理想未能实现.

在上述办学方针的指引下,清华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教授、作家、诗人、翻译家和外交家,如吴达元、杨业治、李健吾、曹葆华、田德望、万家宝(曹禺)、钱钟书、赵萝蕤、季羡林、李赋宁、盛澄华、胡鼎声(胡乔木)、谢启泰(章汉夫)、乔冠华、章文晋等.其中吴达元、钱钟书、赵萝蕤、季羡林、李赋宁等均为比较文学界之中坚.清华大学的第一代比较文学大师们和他们的学生,尤其是他们在清华大学所构建的学术环境为后来兴起的中国的比较文学和跨文化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