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美学类论文范文数据库,与陈望衡环境美学体系的内在逻辑相关论文摘要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环境美学类论文摘要,关于陈望衡环境美学体系的内在逻辑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环境美学及环境及城市建设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环境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陈望衡的环境美学体系具有明确的逻辑结构:生态文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生活(居)――环境美学的主题,家园感――环境美的本质,城乡互动双向优化――环境建设新思路.陈望衡的环境美学,紧贴我国当前环境建设的实际,具有非常可贵的实践品格.它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它发展了美学理论,而且对中国环境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陈望衡,环境美学体系,逻辑结构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3-0121-006

自工业社会以来,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上个世纪后期,人类的环境意识逐渐觉醒,环境哲学兴起,与之相关,环境美学蓬勃发展.说到环境美学体系,基于种种原因,即使是最早创立这一学科的西方,就笔者的视野,也只有一两部著作差可称得上专著,绝大部分环境美学著作是论文集.在中国,从事环境美学研究较早且成就突出的是陈望衡教授.他出版于2007年的《环境美学》是我国第一部体系性环境美学专著.关于这部著作,笔者曾经撰文作过一些评述.自此著作出版后,陈望衡又发表了许多环境美学论文,他出版于2014年11月的《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概括了他近几年来环境美学的新成果,是一部体系比较严密,特别是现实感很强的环境美学著作,显示了陈望衡环境美学研究的新成就,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仅就陈望衡环境美学建构中的逻辑体系问题做一个简要的评述,就教陈望衡教授及学界同仁.

一、生态文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

与环境伦理学一样,环境美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的永恒主题之一.自然哲学曾经开创了古希腊哲学的辉煌.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道家和儒家就人的自然本性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工业化带给人类的生存危机使人们再次聚焦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们从科学技术中探寻工业化的思想基础,于是,追溯到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在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得到强化,迄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这种看待自然的方式拉开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建立起人的主体性地位,自然成为无生命的客观对象,无形之中树立起人相对于自然的优越感,研究自然、摆布自然、改造自然使之符合人的需要成为天经地义的信念.

在这一信念的引导下,几百年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有些是不可逆的,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早在19世纪,就有学者提出了“生态”概念.1927年,生物学家查尔斯爱顿首创“食物链”概念,认为地球有机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生命相依的关系,人们进而发现自然界存在一种生态平衡规律,正是这种平衡维系着地球各物种的生命存在与动态和谐.然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漠视这种生态平衡的规律,自认为在这个地球上,人是唯一的主宰、唯一的价值主体,凭借着工业文明所提供的高科技手段,肆无忌弹地掠夺大自然的资源,让地球固有的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的破坏,正如美国前副总统所言,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濒临失衡的地球,人类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环境的概念凸现了,环境的重要性突出了.陈望衡说:“自然与环境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然只是自然,无需与人发生关系,即便与人发生关系,成为‘人化’的自然,也无需接受环境的定性.然而,当我们以环境的视角来看自然的时候,这自然就必须接受环境的定性了.”[1]104


写环境美学论文的注意事项
播放:25392次 评论:7286人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为人从自然获得资源,自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资源的别称,而在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人们格外珍惜自然,自然成为环境的代名词.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或者说人和自然在环境中融为一体.人与他人共存于环境,亦即“世界”之中.自然和人都通过环境这个整体而存在.因此,环境具有存在论上的意义.

陈望衡强调:“自然诚然是自然资源,但还有比资源更为神圣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守护.将自然理解为人的环境时,它作为人类生命之本,其意义远在资源之上.除了其他价值外,还有一个相对比较潜在却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那就是自然具有神性等应该为自然更多地保留一些神秘性.”[2]173“由于自然的无限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自然神秘的面纱不会被完全揭开,因此,自然对于人永远具有神性的威力.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让自然美具有一种神性的光辉.正是这种神性的光辉,让自然美最为迷人、最有魅力!”[1]93自然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就隐藏于环境所构筑的“世界”之中.这种神圣和神秘性的保留,不是与科学对立的迷信,亦非矫揉造作,故意给已被科学揭示的自然蒙上神秘色彩,而是对人的有限性的认知,对思维多元化、存在的多种可能性的认可.我们需要一个现代科学给予的“世界”,也需要其他样态的“世界”,“世界”是多面的.这样,在对作为环境的自然的理解中,人类应当保持谦虚和应有的敬畏之心.“自然的伟大不能不让人敬畏,不能不对它崇拜,不能不对它依恋,不能不对它寄予希求,凡此种种,并没有因为原始时代的结束而结束.”[1]93

陈望衡说自然具有神性之美,目的是强调对自然要存有“敬畏之心”.他说:“有了这敬畏之心,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就会多几分审慎,少几分随意,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的美.”

关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陈望衡在《环境美学》一书中提出生态主义与文化主义的统一,认为环境美既具生态性又具文明性.在其新著《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中,他仍然坚持这一观点,但是,他进一步指出:生态主义与文化主义统一为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生态与文明两者缺一不可.陈望衡说:“离开生态,人生存很困难,这环境当然谈不上美,但是,如果离开文明,‘人’――脱离动物的人――文明人其实就不存在,生态也就没有意义.”[1]52我们的环境应该既是生态的又是文明的,是两者的统一.


这篇论文地址:http://www.sxsky.net/daxuebiyelunwen/050587.html

那么,这种统一的性质是怎样的?陈望衡说:“这种文明既不强调文明的主体,也不突出生态主体,而是让生态与文明构成一个共同的主体.生态与文明能够共同构成一个主体吗?应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做到.”[1]12这里,陈望衡强调人的主体性作用.他说:“这需要人自觉地调节自己&#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