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刻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竹刻史上的嘉定派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该文是论文专业竹刻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竹刻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竹刻史上的嘉定派相关论文范文检索,适合竹刻及笔筒及雕刻艺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竹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明代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竹刻工匠大多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经典作品,嘉定派随之产生了.历史上关于嘉定流派的形成说,最早见于清嘉庆年间嘉定人金元钰著的《竹人录》:“雕琢有两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吾邑朱松邻.”嘉定派竹刻风格的形成,初期受徐熙画风、北宗画风、版画风格与吉祥含意艺术风格的影响,后在演变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艺术风格,相继受到马远与夏珪留白与边角的风格、南宗画风、金石学等艺术风格的影响,形成为一种专门艺术.嘉定派竹刻初期采用深刻兼及透雕、高浮雕、立体圆雕,后来继承者不断开拓出镂空、薄地阳文、浅浮雕、陷地深刻、陷地浅刻、阴刻、留青等技法与竹黄工艺,穷工殚巧,蔚为大观.

嘉定三朱:开宗立派祖孙相传

嘉定派竹刻将传统诗文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之中,使手工艺升华为一种独具风姿的文人雕刻艺术,开启了竹刻艺术的大门.朱鹤,字子鸣,号松邻,原新安人,生卒年月不详,约活动于嘉靖(1522~1566年)年间.其擅摹印和雕镂,工韵语及图绘,以南宗画派为基础,融入北宗绘画技法,两者融汇到竹刻艺术之中,创造了深雕技法,远景线条清晰凸现,近景刀法犀利雄浑,层次感鲜明,为嘉定派竹刻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作品深受当时士人器重,人们争相求购.得到他器皿的人,不呼器名,而是直接以“朱松邻”称之.清乾隆帝题朱鹤雕刻的“西园雅集图笔筒”云:“高枝必应诧高士,传形莫若善传神.”并收藏这一作品于内府.

朱鹤传世作品极少,南京博物院藏有朱鹤雕刻的“松鹤图笔筒”.作品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气,又有古朴苍劲的金石雕刻风味,为后人所推崇.落款五行“余至武陵,客于丁氏三清轩,识竹滨兄,笃于气谊之君子也.岁元十月,为尊甫熙伯先生八秩尊,作此奉祝,辛未七月日,松邻朱鹤.”笔筒雕老松巨干一截,其密布鳞纹瘿节.其旁又出一松,虬枝纷陈,围抱巨干,恍若附干而生.松畔立双鹤,隔枝相对.雕刻细腻逼真,刀法透剔洗练,布局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具有极高的竹刻艺术水平,渗透出的文人气质多于工匠之气.

朱鹤竹刻艺术的继承者是他的儿子朱缨(1520-1587),字清父,号小松.朱缨生而聪颖,书法工小篆及行草,作画长于气韵,毛祥麟谓朱缨“能世父业,深得巧思,务求精诣,故其技益臻妙”.

上海博物馆藏朱缨传神佳作“刘阮入天台香筒”,器身上有朱小松的款,上下两端有紫檀木制的盖和底,刻有蟠螭纹.器身以民间神话故事“刘阮入天台”为题材,画面以下围棋为中心,内中刘晨和仙女对弈,阮肇在一旁仔细观望,人物注意力的焦点就是一仙女二指夹持的一着欲下未落的棋子.内中还有另一仙女手执芭蕉,站立洞门,正在呼唤仙鹤、梅花鹿前来观弈.整体画面显得恬静而幽深,反映出神仙洞府的神秘色彩.故宫博物院藏有朱小松款“竹刻雕佛手”,深褐色,下承木雕云纹座,枝端刻有楷书“小松”二字款.双佛手折枝式,均作仰立状,枝叶相连,双佛手一高一低,错落有致,基部为圆形.上部分裂如掌,开张如指,成手指状;下部叶互生,长椭圆形,纹理清楚,叶腋有刺.

朱缨的竹刻技艺由朱稚征继承,《南村随笔》称其“善画远山淡石,丛林枯木,尤善画驴,雕刻刀不苟下,兴至始为之,一器常历岁月乃成”.朱稚征,生卒年不详,号三松.自幼受家传技艺之熏陶,悟性极高,及长,竹雕技艺已超越父祖辈,风格简明精雅,刀法古拙,一生勤奋治竹,所留作品甚多.

朱稚征竹雕“对弈图笔筒”,画面右下角阴刻填蓝行书“三松制”,左上侧阴文填绿隶书题录清乾隆皇帝御制诗,御制诗署名“子臣永璇敬书”,钤“子臣永璇”“敬书”二方篆印,以高浮雕与镂雕结合的技法雕刻松下老人对弈的画面,刀法简练而人物情态传神.朱稚征另一件作品竹雕“寒山拾得像”,内中二僧乘于莲瓣舟上,一僧坐船头,手捧蒲扇,一僧踞船尾,以帚为桨.二僧满面笑容,憨态可掬.莲舟外侧刻“三松”二字款.作者寥寥数刀似不经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处却跃然于观者眼前,确非高手所不能为也.朱稚征竹雕“仕女图笔筒”,棕红色,下承三矮足.筒壁上刻松、岩、兰草及仕女等图案.内中仕女头戴风帽,手持兰花,依石壁而立,古松穿岩而出,松枝伸展,蟠曲弯转如龙.松下有石台,台上置杯、砚等器.作者利用多种竹刻技法将山石、苍松、花草和仕女的衣纹及神态举止刻画得恰到好处,刀法中见笔墨,树石皴法颇富画意.


竹刻学位论文撰写
播放:39404次 评论:5573人


本篇论文出处:http://www.sxsky.net/daibi/374360.html

吴之璠:薄地阳文精妙得神

进入清代,江南竹刻艺术得到很大发展,其中艺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有吴之璠(字鲁珍).受家学熏陶,能诗会画,精工花鸟人物,书风秀媚道劲,作品文人味浓厚.黄世祚《练水画征录校补》谓:“鲁珍初居南翔,徙天津,邑中流传绝失.所刻笔筒有贡入内府者,款镌槎溪吴鲁珍.”吴之璠竹刻风格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以圆雕法为基础,转为深浮雕法,有陷地深峻、圆活肥润的面貌;中期蜕变为浅浮雕法,已初见薄地阳文法的雏形,刀法更见峭劲洗练;晚期潜心钻研薄地阳文法,力求材质与技法完美融合.金西厓《刻竹小言》云:“鲁珍常用之另一手法,亦明代竹刻不经见者,为萃集精力,刻画只占全器某一局部之一事一物,此外则刮及竹理,任其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