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教育方面论文范文,与如何科学史为背景设计科学教学课相关毕业论文模板

时间:2020-07-09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科学教育方面毕业论文模板,关于如何科学史为背景设计科学教学课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科学教育及科学及什么是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科学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科学史教学设计,在一堂课的框架流程上来说,一般遵循一定的设计模式,本论文介绍两种模式——融入模式和沉浸模式,并根据沉浸模式,设计了一堂初中《科学》有关电流磁效应的科学教学课,以此作为本论文设计的实践与尝试.

关 键 词:科学史科学教学沉浸模式

一、绪论

1.科学史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科学史?北京大学教授吴国盛认为,科学史(HistoryofScience)这个词跟历史(History)一样有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1].也就是说,科学史既要对科学发展的历程进行合理的梳理,还要对科学活动本身,比如假设、实验、反思等作更深入的探讨.所以,本研究对科学史的界定,立足于第一层次,即科学发展的简单历程,但更为关键的是第二层次,即对科学历程背后的,特别是对思想观念的重视.这样一来,对于科学,就包含着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

2.为什么要选择以科学史为背景设计教学课

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教育改革中,科学史教育正慢慢从科学教育的边缘进入科学教育的中心,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重视科学史教育,已经成为科学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2].为什么科学史教育在科学教育中受到如此重视?我尝试从3个方面进行概括.

(1)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涉及让学生知道科学的本质(中学科学教育主要在于能区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什么是迷信),而科学的本质,如果脱离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就会造成以偏概全的错误,起码是单薄、不全面的,但如若把其中的任何一个单列出来进行说教,毫无意义也毫无效果.那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呢?只有通过对科学本身的探究、发展及其进步等一系列过程中,即在科学发展历史的熏陶下,才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己,依靠自身的体验和领悟而获得.这种方法,其实与情境教学法是相辅相成的.

(2)科学史教学,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斯坦利·霍尔提出一个理论——复演论,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整个科学史,也即人类探索客观世界的历史,这其中充满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系列看法和观念的转变.而这种转变,能够合理地在单个人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复演,这就是科学史教学合理性的理论基础.

(3)科学史科的创始人,乔治·萨顿说得好: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3].对于当今中国教育问题,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便是文理分科,甚至达到过犹不及的地步,而科学史教学,恰能把文理的距离拉近,虽不能完全解决这个困境,但也能适当舒缓这方面的压力.另外,科学史研究分为内史和外史,所谓内史即科学本身的发展历史,而外史即人类文化社会对科学发生影响的历史,通过内史与外史的相互影响,科学史教学就能把文理有效地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对人类发展有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二、教学设计思路

从追溯科学史的框架来说,可以依循两条线索,一条是宏观、整体的科学史,另一条是微观、局部的科学史.必须指出,这两条线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通俗来讲,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科学史为背景设计教学课,其设计思路,就是从科学史的这两条线索中,得以启发和进一步展开.

1.宏观、整体的科学史

所谓宏观、整体的科学史,即科学本身依照其自身所有的内在规律,在历史上的起源、发展和进步的历史.

宏观、整体的科学史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呢?诚如宏观、整体的科学史不代表某一个人的作用一样,它也并不能在某一堂教学课中有所体现,而应该是从一系列教学课集中反映出来的.换句话说,它是作为一个系列和整体,在各章节与章节之间,或者在一个章节里的各小节之间,演绎、复演科学史上的一系列发展和进步.当然,这当中也不乏一些不正确的东西,以及从不正确走上正确的过程.

2.微观、局部的科学史

微观、局部的科学史的关注点从宏观、整体的科学历史挪开,而转向对于具体某个人的历史,也即转向具体的某个科学家在某一时期、某一领域里,为科学进步作出突破性贡献的一段历史.它的价值在于具体的某一成就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形成过程是否可以在具体某一堂教学课堂里面体现出来.

首先提及到人.科学家不乏一些在某一领域出众的人,或许是在道德上,或许是在智力上,或许是在行为习惯上,或许是在思维方式上,不管怎么样,这些异于常人的品质,或多或少都能在其科学成就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不可忽视这些品质,理应选择性地拿来,通过对某一科学家生平历史的描述,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特殊品质的熏陶.而科学家的生平历史,属于微观、局部科学史的一种.


写科学教育论文的技巧
播放:35433次 评论:4879人

另外一种有别于人,而着重于事,就是对科学过程的重视.每个科学家对科学的研究探索,都会遵循一些必要的科学步骤,这些步骤已经渗透进科学家的思维习惯里面了.而微观、局部的科学史,就是对这些科学步骤进行融会贯通.科学步骤,也就是科学家做研究的历史,一般包含以下一些元素:①面临的困境,②提出假设的过程,③设计实验的过程,④实验,⑤评论和评估,⑥展望和预言.


该文地址:http://www.sxsky.net/benkelunwen/060220188.html

三、设计流程模式

一堂教学课的设计主要还是聚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上,继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对解构过的微观、局部的科学史进行合适的重新组织了.通常,有两种重新组织模式是值得借鉴的.

1.融入模式

1997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的科学教育学者孟克(M.Monk)和奥斯本(J.Osborne)联袂在《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把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融入课程中:一个教育学的发展模式》一文,提出了把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融入科学教程与教学中的新模式.这个模式的教学共分为6个阶段[4]——第1阶段,演示现象;第2阶段,引出学生的观念;第3阶段,学习历史;第4阶段,设计实验;第5阶段,呈现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第6阶段,总结与评价.2.沉浸模式

孟克与奥斯本融入模式的立足点植根于教材,紧紧围绕教材展开;而沉浸模式的立足点脱离教材,植根于范围面更广的资料,是典型的重资料而轻教材模式.融入模式与历史事件之间有一个渐渐融入的过程存在,过渡在于当今现象与历史问题的契合;而沉浸模式从一开始就已经沉浸在历史之中,当今现象转变为历史的一部分,直接对历史困境展开思索.它也分为6个阶段:

第1阶段,进入历史.

第2阶段,分析问题,引出观念,进行假设.

第3阶段,设计实验.可以与融入模式一样,以讨论小组为单位,让每组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设计实验判断其是否正确与有效.这一阶段,也为了着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4阶段,进行实验,并对各自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第5阶段,回到历史,进行评价.

第6阶段,展望和预言.

四、课件设计案例

以现用《科学》(牛津上海版)7年级第1学期第9章“电力与电信”中的“电流的磁效应̶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