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经济学类论文范文检索,与对“经济人”假设的反思相关论文查重

本论文是一篇经济学类论文查重,关于对“经济人”假设的反思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经济学及和谐社会及经济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经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2823;多数人追求的是利己和利他的统一;另一方面,利他主义也需要理性支撑,盲目的利他主义可能不仅不会增进接受者的福利,反而会给双方带来负效用.

其次,要区分相对利他主义行为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亲缘关系群体内部的利他主义行为;另一种是非亲缘关系者之间的利他主义行为.对于第一类型的利他主义,生物学家认为,血缘关系亲密的个体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强烈的互助互依的利他行为倾向,是因为它们拥有共同的基因,对相同或相似基因载体的拯救也就是对自己基因的拯救[5](p252).也就是说,对亲戚的利他主义是人类和动物“本性”的持久的遗传特性.虽然这种利他主义具有家族遗传的特征,实际上它可视为“团体利己主义”,这里的“团体”既可以小到一个家庭,也可以大到社区,甚至是地区性或全国性的社会团体,但即便作这样的扩展,这种利他主义仍是一种自利的“团体利己主义”.

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多地表现为非血缘的关系,我们更多关注的也是这一类型的利他主义.贝克尔(Beeker)认为,只要认真对待和分析社会相互作用的存在这一事实,就可以对所有这种类型的利他主义行为作出统一解释.在他看来,利他主义的真正实质在于,它是人们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来“生产”诸如受人尊重这类“个人的社会价值”的方式[6].

按照这种观点,人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重视周围人对自己评价的偏好.这种评价构成个人的社会价值――尊严、社会地位等,它们虽然是非商品价值,但也是个人效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想获得受人尊重、荣誉和社会地位等“产品”给他带来的效用或满足,他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各种资源,采取最有效率的行为方式,以“生产”出他们想获得的上述“产品”或个人的社会价值.因此,某些人之所以比其他人表现出更多的利他主义行为,并不是他们天生就比后一类人更慷慨和更具有利他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仅仅意味着,对这些人来说,在上述的各种具体约束条件下,利他主义行为是得到他所希望的“受人尊重”程度的最有效行为[6].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血缘间的利他主义情结更多的是出于本能或遗传,是期望将有价值的东西在代际间不断繁衍,增强家族的社会适应能力.非血缘的利他主义,更注重得到社会的认可,强调精神方面带来的效用增加.可见,利他主义并不具有绝对的道德标准,更多的包括经济动机,利他主义的多寡依然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从利益结构论和利益均衡论的角度来考察,利他主义仍然是有回报的,利他主义者通过增进他人的福利也会获得某种精神利益和心理上的满足.

四、结论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人”不再把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视为唯一符合理性的,追求其他目标(如公益精神、群体团结等)也是明智的选择,利己和利他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是对立的,二者可以高度兼容.因此评价社会制度的最终标准不是利己和利他行为的多寡,公平和正义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

当然,在经济领域,如果每一个经济人都想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乃至出现欺诈和暴力行为,并导致商品交换秩序的混乱.这一结果,不仅影响了生产力的增长,也使得每一个经济人最终都受损.解决经济利益冲突的矛盾,就需要保持一种交往关系的平衡.西方著名哲学家罗尔斯(Rolls)指出:“竞争市场的平衡被设想在这样一种时候出现:很多各自推进他们自己利益的人相互让步,以便他们能最好地以其让步得到他们最想要的回报.平衡是在自愿的贸易者之间形成的自发协议的结果.对每个人来说,这种平衡都是他通过自由交换所能达到的最好状态,这种自由交换是与以同样方式推进他们利益的其他人的权利与自由相一致的.”[7](P202)

但是,按照严格的自利行为特征来说,经济人绝不会自觉地把行为限制在互利的界限之内,更不会自觉地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利益之下或自觉遵守道德和制度规范,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之中.因此,从制度层面上设计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合理的制度结构既能为个人提供比较巨大的利益激励和比较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也能够为人们建立比较有效的利益约束和行为规范,从而可以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不仅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增强可预测性,弥补个人理性之不足,而且可以在保证自然而有秩序地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前提下,增进社会利益.

未来五年,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而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际关系是以平等和互利为基础的,每一个人在向往和谐社会、享受社会的和谐给自己带来的种种益处的同时,也必须想到,自己为这个社会的和谐做了什么从利益的角度看,是个人同他人和社会的互利关系,从道德的角度看,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互信关系,这种互利互信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当意识到,没有诚信,就没有互信,没有“利他”,就没有“利己”.每一个社会成员只有自觉、充分地肯定、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利益、权利、地位,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彰显自我的价值和尊严.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微观上就是主动追求自我与他人的统一.要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首先约束或规范自我价值,在肯定和尊重他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利益,在维护他人地位的过程中确立自我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过程,也是每个人的主体意识、他人意识和公民意识不断觉醒和生成的过程.换言之,是传统“经济人”假设得到普遍认同并逐步走向现代化、伦理化的过程,是利己动机和利他行为高度协调、日益融合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赫伯特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3]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杨春学.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追求[J].经济研究,2001,(4).

[7]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荷叶]

1 2

经济学类论文范文检索,与对“经济人”假设的反思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有关初中政治的论文

政治学论文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论文2000字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发表

政治初中论文

政治社会化论文

关于政治学论文

对“经济人”假设的反思(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