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立法梳理与学术反思:我国慈善事业的法治保障相关大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为您写组织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组织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立法梳理与学术反思:我国慈善事业的法治保障相关论文例文,包括关于组织及民政部及社会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组织论文范文。

摘 要 :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是我国慈善体制改革成功的基础,也是我国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的迅猛发展,慈善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这体现在慈善组织立法、慈善活动立法、捐赠财物立法、捐赠税收立法及其他专项规定等方面.但是,与我国社会组织立法整体不健全的现状相一致,慈善立法还相对匮乏,进而成为阻碍我国慈善事业的最大羁绊.这表现在:慈善基本法阙如,一些重要的慈善法律尚未出台;已经颁布的慈善法律法规也存在诸多缺陷,严重滞后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且立法层次较低,可操作性不强.我国应从立法内容和立法形式两方面完善慈善立法,并注重慈善立法的实施效果.

关 键 词 :慈善组织;官民二重性;民间性;公益性

中图分类号:D922.1

引言

2011年6月始发的“郭美美事件”成为我国慈善事业“多米诺骨牌”的戏剧化力量,把中国红十字会推上了风口浪尖,并最终导致了整个慈善组织深陷危机之中.实际上,“郭美美事件”只不过是个导火索而已,其背后积发的乃是长久以来社会公众对我国慈善组织虚化的外部监管体制和官僚化的内部运作机制的强烈不满.

应当承认,“郭美美事件”后,不仅是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整个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都处在历史最艰难的时刻.但我们亦应当认识到,“郭美美事件”为彻底改革我国慈善组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提供了契机.如今,以更多的勇气、更大的魄力,对我国慈善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重塑慈善组织的社会形象,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已成社会共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于2011年7月15日实时发布,加快发展慈善事业被《纲要》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提出来,而建立完善的慈善监管体系则成为其突破口.窃以为,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是我国慈善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健全慈善立法,强化慈善执法,才能保证慈善组织规范化运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慈善体制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本文即从我国慈善立法现状入手,分析我国慈善事业法治保障的种种问题,并对完善我国慈善法治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法治建设:我国慈善体制改革的制度保障

从本源意义上讲,慈善组织是民间的、去权力化的,公益性是其根本属性.慈善组织属于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anization,简称NGO)的一种,不以经济效益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依归.公益性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慈善组织既与追求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不能等同)的国家机关不同,也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不同,还与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然人不同.慈善组织的生命维系于其公信力,而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根源于公益性,公益性已是慈善组织合法性存续的根基.

慈善组织的公益性意味着,慈善组织应是独立的民间社会团体,而非国家官僚机构;不以命令服从为权力逻辑,以公开透明为原则,以公益最大化为思维方式.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无论是1993年10月起施行的《红十字会法》(第十一条)还是2009年通过的《中国红十字会章程》(第六条)都规定,中国红十字会是社会团体法人.然而,这仅仅是法律的应然规定,从红十字会的实际运作来看,其官办性质明显,或者说具有典型的官民二重性,其公信力不是建立在美国学者Lynne G. Zucker所提出的三种搭建信任渠道的任何一种基础之上的,①其公信力是“天然的”,是依附于行政权力的.

慈善组织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一种,其生长机制可以有两种力量作支撑:一种是行政的力量,即自上而下的力量,其所产生的慈善组织是一种从官到民的行政组织;另外一种是社会的力量,即自下而上的力量,其所产生的慈善组织是一种从民到民的民间组织.我国目前的合法的慈善组织大都是按照第一种机制而产生的,是一种从官到民的行政组织.这些慈善组织扎根于并依附于国家权力机关,有着非常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并吸纳了社会大多数的慈善资源,包括红十字会、各种慈善会、公募基金会.这也导致了我国慈善组织的官办性质明显,具有典型的官民二重性.所谓慈善组织的官民二重性,即慈善组织具有“半官半民”的双重属性,是指慈善组织受“权力机制” 和“自律机制”双重支配,通过“官方”和“民间”双重渠道获取“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资源,缺少中立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甚至异化为官僚机构的附庸,损害捐赠人和受赠人的合法权益.[1]我国慈善组织的官民二重性突出体现在,慈善组织在募集捐赠时,以社会性的民间组织身份和面貌出现,打着“公益”的旗号;在决策、管理和运营时,又以国家机关的身份出现,遵循公权力运作机制.“在中国,红十字会已经异化为这样一种组织――它与权力体系走得太近,又与商业世界结交甚欢.这几乎让人们忘了它作为民间组织的中立、独立的人道主义初衷.”[2]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根据《红十字会法》的规定,红十字会地位独特,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免予社会团体登记,享受财政拨款,工作人员也参照公务员管理,属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不难发现,红十字会的行政色彩非常浓厚,而非严格意义上的NGO.

不可否认,在特定时期,譬如对于慈善文化落后、慈善传统阙如的新中国而言,慈善组织的这种官民二重性在短期内,促进了我国慈善事业的迅速发展.因为,双重管理体制有利于动用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多种力量,集中建立一大批慈善组织,扶持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然而,改革开放三十五年过去了,这种官民二重性越来越显示出滞后性,成为我国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羁绊.从长远来看,慈善组织的官民二重性与慈善组织民间本性相悖,会导致慈善组织的独立性降低、效率降低、公益性降低,也会导致对慈善组织监管不力,最终阻碍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郭美美事件”已充分说明,如何深化慈善组织改革,成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命题.

慈善体制改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制度建设.在所有的制度体系、工具体系中,法律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也是调节社会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同时,法治社会,唯有法律具有稳定性、权威性、最高性,是个体行为和国家行为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社会整个工具体系所应贯穿的是“法的精神”.所以,无论我们学者对慈善事业的研究是从何种理论出发,有一点必须肯定的是,最终关于慈善事业的规定只能通过法律来完成,立法可保慈善基业长青,通过立法保障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慈善立法严重滞后的我国而言,以法律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和普适性的社会规范,平衡慈善体制改革各方利益,促进我国中国慈善事业从自在到自觉及其规范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如果不能从制度源头上处理国家机关、慈善组织、慈善机构之间的关系,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必将严重影响我国慈善体制改革和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要从根本上我国慈善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从制度上反思,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 二、立法梳理:我国慈善政策的发展变迁

以慈善组织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是建立在公、私领域二元结构相对分明,国家社会立法相对完善的基础之上的.在西方发达国家,慈善事业之所以也非常发达,得益于其完备的法律制度.以英国为例,早在1601年英国就颁布了《慈善法》和《济贫法》,对慈善组织、慈善活动和慈善管理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随后在1872年颁布了《慈善受托人社团法》,在1960年和1992年两次补充与修改《慈善法》,并最终在1993年制定了新的《慈善法》.

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慈善事业发展异常迅速.尤其是长江特大洪灾、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等灾害灾难的发生,更是激发了全社会的公益热情,社会捐赠总额急剧攀升.我国慈善事业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党和中央对慈善事业的重视,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慈善政策立法的建立健全.

在宏观政策方面,国家日益重视慈善事业.在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支持民间慈善基金组织的设立,加强对捐助资金使用的监管.另外,在中国老龄事业、残疾人事业等专项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都强调要大力发展老龄慈善事业、残疾人慈善事业.值得一提的是,民政部于2011年7月15日在民政事业发展“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发布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对我国慈善事业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对我国加快发展慈善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组织协调作出了明确部署,是我国“十二五”期间慈善事业发展的总方针.

在法律法规方面,国家的慈善立法涵盖了以下几部分:(1)慈善组织立法.国务院于1998年10月25日公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于2004年3月8日公布了《基金会管理条例》,对包括基金会在内的社会团体的设立、变更和注销、组织机构、财产管理和使用、监督管理等作出了具体规定.民政部于2010年12月27日发布了《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对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公益性社会团体的等级评估、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于1993年10月31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则是我国红十字会的基本法.(2)慈善活动立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于1999年6月28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对公益事业的捐赠和受赠行为、捐赠财产的使用和管理、优惠措施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是我国公益事业捐赠基本法.民政部于1998年6月12日公布了《民政部主管的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对民政部主管的社会团体的具体管理规则作了规定;于2001年10月17日颁布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的意见》以及2008年4月28日公布了《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对救灾捐赠的具体事务作出了规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11月5日作出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对外捐赠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中央企业的对外捐赠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3)捐赠财物立法.审计署于1998年8月19日作出了《关于加强对救灾款物审计监督的补充通知》,国务院办公厅于1998年8月23日作出了《关于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央纪委、监察部、民政部等于2008年5月20日作出了《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民政部于2011年1月17日作出了关于印发《救灾捐赠款物统计制度》的通知、于2009年4月21日发布了《民政部关于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不得提供公益捐赠回扣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些法律法规是我国慈善捐赠物管理的主要规范.(4)捐赠税收立法.全国人大于2007年3月1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12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1987年1月2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于2007年12月6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及于2011年7月1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企业和个É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