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1-02-28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所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高校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才能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新一代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抗压能力和有效的疏导心理抑郁与焦虑的能力, 要通过引导大学生主动健身, 调整心理素质, 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与体育教学机构的交叉联系, 加强阳光体育运动, 通过体育运动来舒缓心理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健身健美;

  
  现代健身健美运动是一项广受欢迎的大众体育项目。大学生健身健美运动是提升大学生身体及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 由于兼具体育与艺术、健身与娱乐、健美与交往于一体, 能够满足并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如何通过健身健美运动提高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认识, 怎样运用健身健美运动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视野和途径。
  
  1、健身健美运动
  
  健身健美运动有益于提高人的身心健康, 体育运动是包含各类健身健美运动项目的综合性的运动项目总称。[1]其研究范围相当宽泛, 健身健美运动也由其特殊的价值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运动。高校大学生去健身房参加有氧运动和健身健美运动比重有显着增强, 在对牡丹江动岚健身桥北店调研中, 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例, 每周有3~5天坚持去参加健身健美运动的学生有178人, 其中办理年卡的45人, 办理季卡60人, 办理月卡的73人, 其中有43人曾经购买过或体验过私教课程。充分说明大学生参与健身健美运动的热情和意愿有了提升, 大学生有了参与健身健美运动的意识。目前针对大学身健身健美运动的需求, 高校开设有女子形体类课程 (瑜伽、健美操) 和男子的健身健美类锻炼。这类课程融合体育与艺术、健身与娱乐于一身, 往往都是有氧类锻炼, 通过健身健美运动可以燃烧过多脂肪, 达到强健体魄、塑身塑型的目的, 不断改进机体性能, 进而达到愉悦身心、调整心态、释缓压力的作用,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
  
  2、健身健美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健身健美运动是身体和心理真正交流的一种语言, 是一项可以使身心得到愉悦的体育运动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心理学、体育学的学科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加强体育锻炼有益于改善和消除抑郁、焦虑的情绪, 当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表现出不健康时会产生情绪上的不稳定, 会造成情绪的激动或不安, 进而产生沮丧或悲观厌世的情绪, 这种心理上的不健康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就会使得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导致自身消化系统、代谢系统的紊乱, 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健身健美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 因此长期坚持健身健美运动对于整个大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会产生持久的效应。当大学生面临各种心理压力增强时可以通过健身健美运动, 促进一种体育与美的结合;当大学生面临过度疲惫时可以通过健身健美运动放松心态, 提高自己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增强自信心, 有助于调节情绪和改善心境。会使得参与者在锻炼的过程中由于彼此的互动而感到一种互相愉悦的氛围, 这种氛围就会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锻炼者, 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但仍未完全摆脱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活力、沉默寡言。[2]在这种参与度高的体育运动中, 可以提高他们参与运动的热情和兴趣,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通过对牡丹江师范学院在动岚健身会所进行健身的大学生人群进行调查发现, 大学生健身一方面想通过健身活动开阔视野, 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同时陶冶自身道德情操, 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强与同学及社会的交际, 从心理学角度, 这种群体性心理会鼓励和帮助参与者排除压力和抑郁情绪, 建立一种和谐、相互尊重的环境氛围, 增强进一步交往的意识, 因此会产生一种对他人的认同和心理上的相容, 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缓解了应对学习或工作带来的紧张情绪, 进而对他们的心理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3、大学生健身健美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策略
  
  3.1 引导大学生调整心理素质, 主动健身
  
  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积极调整心态,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最为迅速、问题最为复杂的阶段, 因此会产生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 影响的因素也比较多。[3]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健身健美运动。在教学中主动发挥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地位, 增强大学生体质, 利用体育课堂积极培养大学生健身健美运动的兴趣, 尤其是要激发学生参与健身健美运动的激情和兴趣, 针对女同学要积极倡导体育与艺术的结合, 例如通过开展体育舞蹈课程或瑜伽类课程, 培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使学生通过健身健美运动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和改变, 使学生积极主动从事健身健美运动。把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当作养成性任务, 调动积极性。
  
  健身健美运动可以加强对集中力、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的锻炼, 进而提升人们大脑的反应水平;通过健身健美运动可以减低焦虑的发生, 使得身体得到一种释放和缓解;通过健身健美运动能够塑造良好自我形象, 提升自我欣赏的能力;通过健身健美运动可以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增强人际交流, 克服自闭,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
  
  3.2 培养专业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培养健康教育师资, 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4]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基石。很多高校缺乏健身健美专业的师资, 大部分从事健身健美教育的教师都是从事田径或球类的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并考取相关资格证书, 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学校同时要加强对于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不断加强系统化、专业化培训, 建立心理咨询的专业化队伍, 真正引入心理专业的教师从事心理健康咨询, 提升健康人格的培养。要加强心理咨询教师与体育教师, 特别是健身健美教师的横向沟通面, 增强二者之间的联系, 使二者不再孤立地看待问题, 将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使得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最终形成二者健康有序的发展。
  
  3.3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健身健美运动
  
  高校可进一步宣传健美运动的存在, 促进健身健美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积极组织各级各类比赛, 通过组织比赛将健身健美的思维和思想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宣传, 使全民健身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实践, 使学生和广大教师认识和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就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提出的, 既关注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 克服由于心理压力所带来的焦虑与抑郁, 加强自身锻炼, 为今后学习及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进而促进健身健美运动更好地开展。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学校报纸、广播站等传播媒介一方面宣传健身健美运动对于调节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宣传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利用学校现有的健身健美场所和器械, 甚至可以举办一些类似的讲座, 扩大健身健美的发展, 确保健身健美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4) :111-114.
  [2]张育明。大学生健身意识现状与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 2005 (6) :43-47.
  [3]张泽武, 吴赤蓬, 刘国宁, 等。广州市医科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6, 27 (1) :51-52.
  [4]曾钊, 刘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 (32) :5-20.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