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接受美学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接受美学“中国化”的三十年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接受美学方面毕业论文,关于接受美学“中国化”的三十年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接受美学及文学批评及理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接受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次,接受实践研究涉及诸多领域,如高中甫的《歌德接受史1773-1945》、曾军的《接受的复调》、曾利君的《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等即属外国文学接受研究;再如李剑峰的《元前陶渊明接受史》、刘学锴先生的《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王玫的《建安文学接受史论》、朱丽霞的《清代辛稼轩接受史》等属中国古代文学接受研究;钱理群先生的《远行以后――鲁迅接受史的一种描述》、马以鑫的《接受美学新论》、《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等等,都是现当代文学的接受研究.也有翻译实践、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以及新闻传播等诸多文化领域的接受实践研究.还有更多涉及接受理论而又属“传统学术话题和学术方法的自然延续”,如罗宗强的《李杜优劣论之历史回顾》、裴斐的《历代李白评论述评》、钟来因的《(高唐赋)的源流与影响》、蔡国梁的《明人清人今人评<金瓶梅>》等.

总的说来,在接受美学“中国化”的历程中,有这样几个总的趋势,即研究队伍越来越壮大,研究范围越来越宽广.理论的探研越来越深入,在研究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西方文艺美学各种新理论相比,接受研究流行既久,不论在西方文论界、东欧文论界、美国文论界,还是在中国,都呈现出比较强劲的生命力.它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个案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在国内,接受美学刚刚引起学界的重视,便有学者自觉地以接受理论为鉴来反观中国传统文学史研究,但是接受实践的展开,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在新世纪则蔚为大观,很多学者、学子们都开始把精力投入具体的接受现象研究,为接受美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养料.其次,各种研究手段和相关的理论都不断地注入接受研究中来,使得接受美学中国化越来越具可操作性.如王玫、朱丽霞等先生自觉将数据统计的研究手段引入接受研究,使接受、传播研究更具体;尚永亮、王兆鹏等先生大量借鉴传播学理论,建构了一个接受与传播研究的阵地;陈文忠先生经过多年思考,将接受美学纳入到整体文学史的立体构架中.全方位地梳理了中国文学史研究.而朱立元、龙协涛、金元浦等先生则站在大量翔实具体的文献材料基础上,努力建构一个适应中国文化土壤的接受反应、接受读解理论,影响更为深远.再次,接受美学在中国不断生根、发芽的过程中,人们对接受美学的认识也不仅限于受“读者中心论”的触动而“转变视角”,而是越发地注意接受美学的理论背景和逻辑构架,越来越注意到接受美学形而上学的理论依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实质绝非简单的“读者中心论”,它既有深厚的理论背景,其自身也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随着各种文献的译介,学界的眼界逐渐开阔,对接受美学的认识也越发深入和具体.其实,早在张隆溪先生发表《诗无达诂》等文章时.已厘清了一条从阐释学到接受美学的思路历程,并以中国古代的批评理论与之印证.但之后的接受批评实践中,自觉地把阐释学、现象学乃至体验论美学纳入接受史研究或者接受批评研究的情况依然不多见,最近几年间,很多新的接受实践研究成果才更多地体现了理论的自觉,同接受理论研究者的思路有了更多契合.

三、对接受美学“中国化”三十年的反思

那么,在接受美学已深刻地融入中国文学和美学话语体系的今天,当代“方法论瓶颈”问题是否已经解决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瓶颈”的现象是近十年学界的普遍认识,可见很多重大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即便是接受美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袁晓薇先生在2010年的一篇文章《别让“接受”成为一个“筐”》中指出:“目前的接受史研究中,研究者的热情普遍停留在接受文本的系统整理上,而对于在此基础之上的批评性阐释和理论性归纳却缺少应有的投入.”“其中一些低质量的接受史研究就沦为一种不及资料汇编全面的资料的罗列和描述,这种简单化的操作必然导致接受史研究学术意义的丧失,使学术价值受到质疑.”话虽然尖锐,但确实指出了一个问题,即“问题意识”的缺乏.其具体表现,便是“接受史研究多停留于对‘史’的客观描述,而少有‘研究’层面的积极思考”.此后,陈文忠先生又发表《走出接受史的困境》,对国内接受史研究作了梳理.他认为,以往的接受史研究过于注重“接受者”而不见“接受对象”,使得接受史成为了接受者单方面的“独白史”,这也是接受史沦为资料汇编的主因.为了再现一个完整的“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之间的多元审美对话史和多重意义生成史”,他提出,“从接受过程中独特的关注焦点、接受方式和功能效应看,经典作家接受史不妨‘一分为五’”,“即:经典地位的确立史,经典序列的形成史,艺术风格的阐释史,艺术典范的影响史,以及人格精神的传播史”.可以说,从目前的成果来看,学界在接受美学中国化历程中,比较多地关注宏观接受史研究的探讨.从朱立元、杨明先生的“整体文学史”,到陈文忠先生的“身后史”,宏观接受理论的探讨是非常充分的,这也体现在当前接受史研究成果的丰富上.不过,如此似乎还不足以完全突破“方法论瓶颈”,我们还有一个方面需要注意,即微观接受理论的研究.

曾有学者指出,当前接受美学研究的问题在于“‘以读者为中心’观念的过度接受”.从当前的接受研究成果看,学界在重视接受史研究的同时,对接受理论的应用实际上过多局限在宏观的接受理论上,对微观接受研究挖掘并不深人.或者说,学界谈“接受”偏于援引尧斯的早期理论,而伊泽尔的微观接受理论,以及尧斯后期的审美阐释学理论则较少出现在当前的接受批评实践中.如果说“以读者为中心”是一个口号,是一个导向,但具体的微观接受理论才是接受美学最重要的理论范型.尧斯在《歌德的(浮士德)与(瓦莱里)的浮士德》和《阅读视野嬗变中的诗歌本文:以波德莱尔的诗“烦厌(Ⅱ)”为例》等文以及后来的《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一直在力图通过对具体接受现象的阐析建构微观接受的理论范型.而伊泽尔则更是“前后一贯”地关注文本解读理论,寻求微观阐释策略的建构.在伊泽尔看来,“接受理论是一个典型的可操作模式,同时也是关于文学文本的理论”.因此,接受美学的“中国化”,还需要深入探讨微观接受理论与中国文论的契合点,直至建构一个中国接受美学范型.实际上,前述很多学者都对微观接受理论作了细致深入地阐析,但他们的研究多数都属于对接受美学理论原典的阐述,其范型都是以西方美学的学理为框架.很多学者在文中探讨了中国的接受理论,但也多限于找到中西美学间的相通之处,对于中国接受理论的范型还处在构想当中.陈文忠先生曾指出:“20世纪以来,学者们尝试借用西方的理论思路来阐释中国诗学,按西方的理论思路截取理论

1 2 3 4

接受美学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接受美学“中国化”的三十年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文学鉴赏论文

英文学术论文网站

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英语文学翻译论文

外国文学的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英文学期论文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

接受美学“中国化”的三十年(3)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