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需求与代理问题——研究文献综述(1)

时间:2020-10-24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本文从代理人学说出发,综合介绍了影响审计需求的各个方面研究成果。
[关键词]审计需求代理问题股权结构

审计为什么会出现,理论界对此有多种解释,最具代表性的是代理人学说及信息经济学学说。
代理人学说认为,在企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契约来降低代理成本,然而,除非契约的条款的实施得到监督,否则它就不起这种作用。审计就是一种监督的方式。

一、审计需求
一般说来,对审计的需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及法律法规对审计服务的需求,这是最基本的需求;第二个层次是指企业对审计服务自发的需求,这是由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结果(李若山,1991)。
审计需求在我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首先在第一个层次上,1980年12月14日财政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外资企业会计报表要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形成了我国第一批法定审计需求。此后,财政部、证监会陆续颁布了一些法律条文,规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的会计年报必须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至此,我国在第一层次上的审计需求已经形成。由于已经有了法定的要求,所以要判断在第二层次上是否有需求,可以从判断看企业对高质量的审计是否有需求入手。

二、代理冲突与审计需求
代理问题是企业有效契约观的基本问题之一。现代企业中通常存在着两种代理问题,一种是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的代理问题,另一种是控股股东和外部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代理问题。在英、美企业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下,代理问题主要源于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的冲突(Jensen和Meckling,1976),主要集中于第一种代理问题;而在东亚股权高度集中的转型经济中,代理问题主要源于大股东与外部中小投资者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第二种的代理问题(Joseph和Wong,2002)。我国的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改制而成,股权结构通常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所以我国的代理问题应该主要是第二种的代理问题:大股东与外部中小投资者的冲突。在这种代理关系下,一旦外部投资者预期到内部人的侵占行为,他们会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自我保护,低价购入企业股票,因此企业和控股股东要最终承担高额的代理成本,(LaPortaetal,2000)。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企业管理当局有动机引进监督或保证机制来缓解代理问题,使投资者合理确信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保护。审计便充当了这种角色。

三、代理问题中影响审计需求的几个方面
(一)审计需求与代理成本
事实上,代理冲突与审计需求之间关系研究亦可分为两个阶段,自愿审计阶段和强制审计阶段。
1.自愿审计阶段的审计需求是否雇用外部审计
早期在外部审计未被法律强制要求提供时,关于代理冲突与审计需求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是否有动机雇用外部审计来制约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代表人物主要有Jensen和Meckling(1976)、Watts和Zimmerman(1983)和Titman和Trueman(1986)等。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的授予代理人决策权的契约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他们的利益往往又是不一致的,代理人经常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在经营活动中利用其信息优势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即道德风险,这就是代理成本。若资本市场完全理性,则外部投资者将能预见到企业内部的代理成本,并降低对企业价值的评估,即代理成本所导致的企业价值损失最终将全部由企业的内部人承担。从而,在完善的资本市场条件下,委托代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公司将有积极性通过引入外部监督,以降低内部代理成本,并提高企业市场价值。这表明,外部监督与内部委托代理机制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若内部委托代理机制较为完善,则企业可能较少诉诸于外部监督的作用;反之,若内部委托代理机制较为薄弱,则企业可能将更多地依赖于外部监督机制,来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价值。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