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与市场的理论反思_会计审计论文

时间:2021-02-05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通过对计划与市场的全面反思,指出要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计划与市场;反思
一、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始终围绕计划与市场来进行
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具体手段,这是我国自建国以来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我国建国以来50多年的经济发展实践而言,其实质就是始终围绕着计划与市场的彼消此长而产生理论上的反复讨论和实践上的起伏波动,由此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是理论上的单纯计划经济阶段,实践上的计划成效显著阶段。由1949年到1958年。由于当时我国对社会主义的主导观念基本上认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而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加计划经济,并且有苏联模式可以借鉴。所以在实践上非常自然地选择了超越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当时的实施效果看,也确实表现出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的显著成效,不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并且利用资源高度集中的优势实施了“一五计划”,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阶段的历史性成就,让众多的国家与人民清楚地看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显著成效性以及难以比拟的优越性,曾引起世界各国关注。
第二阶段是理论上的单纯计划经济讨论阶段,实践上的计划调节失灵阶段。由1958年到1978年改革前。进入50年代中期以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暴露出众多弊端:国家把宏观决策与微观决策集于一身,企业与个人及其家庭处于无权无利无责的地位,单纯的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计划调节失灵问题逐步显露,于是改革前曾经引起两次大的讨论:一次是在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讨论商品货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孙冶方等认为商品货币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当时未受重视并在日后受到批判。第二次是在1959年春,针对“一平二调”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问题进行讨论,毛泽东集中大家的意见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号召全党学习和尊重价值规律,后来被淡化并被“***”所冲击。
第三阶段是理论上的市场调节为辅阶段,实践上的“双轨制”探索阶段。由1978年到1984年。这一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问题的提出阶段和实践上的初步摸索阶段,即真正的“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而且是从农村改革开始。在经济发展实践过程中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调节为补充”的模式。1979年1月,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邓选》2卷236页)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第四阶段是理论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实践上的市场化改革推进阶段。由1984年到1992年。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理论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我国市场取向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由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本身具有局限性,不能解决“是以计划为主,还是以市场为主”的争论,同时也没有摆脱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从而影响了改革开放的步伐。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工作要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是把农村改革经验推向城市,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比重,在财税、金融、商业和劳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市场化改革,着力点是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第五阶段是理论上的市场经济确立阶段,实践上的市场边界泛化阶段。由1992年到2002年。改革开放迅速发展,使得“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急需突破。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确立,这是理论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由于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可能因理论的基本确立而全面认识和正确实践,在许多人们片面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自由放任全面放开的情况下,单纯的责权利挂钩模式,致使我国在许多领域如教育、卫生、垄断行业,甚至某些机关事业单位凭借权利都可进入市场搞产业化经营创收,国家政策与计划指挥不灵,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出现了泛市场化倾向,结果造成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上学难就医难买房难等众多问题。所以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市场边界泛化阶段。
第六阶段是理论上的市场经济完善阶段,实践上的科学发展阶段。由2002年至今。十六大正式提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后党中央又陆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实际是通过一系列调控措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构建和谐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
总结几十年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实践,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计划与市场的如何结合问题。构建和谐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是离不开计划与市场的如何结合。对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清思路,摆脱误区。
一要充分认识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计划经济完全不好,只有市场经济是完全好的。也不是计划经济完全好,而市场经济完全不好。应该说,马克思设想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未来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之间的结合是科学的相适应的,因为在未来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工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物质财富极大涌流、思想文化高度文明,于是也要求社会经济活动高度严密而又科学,才可以彻底避免资源的浪费,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该说,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状况不相适应的。其实就当前各国经济发展而言,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国家宏观计划,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基本纲领,是正确处理全国人民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之间、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大政方针。作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所拥有的优点仍然需要我们去总结提高发扬光大,作为市场经济所拥有的弊端一定要努力革除,两者优势互补应该是和谐的市场经济所必要的。决不能因为我们批判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就认为它一无是处,更不能因为我们采取了市场化改革取向就认为市场经济没有缺陷。
二要充分认识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性质和经济制度,它所代表的只是一种经济调节手段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与作用的力度与范围。计划中有市场,市场中有计划。就其实质来看,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应当是有计划的经济,只是计划的层次、范围、方式与要求有所不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统的计划经济是高度集中的集权式计划经济模式,现代市场经济则是各层次各单位各自内部高度集中而在宏观上又相对独立自主的分权式计划经济模式。没有计划的、高度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根本不存在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更要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时还特别需要通过一定的指令性计划予以安排和落实,例如对于某些转移支付就需要指令性安排,以免中间层次截留而出问题;对于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针政策就是需要严格的指令性法令性要求予以贯彻落实。
三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特征之外,还应有其特殊性。因为中国是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通过渐进式改革来创建市场经济新体制,无论是起点还是过程,诸如所有制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经济不平衡结构、市场体系结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法律制度、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同,都需要通过国家的有效调控来解决,离开了国家调控,就很难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四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应该是科学的和谐的市场经济,既不是自由放任,也不是完全私有,更不是贫富分化严重的市场经济,而是在政府严格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为了真正达到这样一种理念与实践的高度境界,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以下严峻考验:
一是直面“铁饭碗”问题的考验。和谐的市场经济并不是要砸掉人们的“铁饭碗”,而是要在砸掉原来贫穷的“铁饭碗”之后,给人们再造一个更好的能够通过勤劳致富的“铁饭碗”。目前许多行业企业,总在叫嚷砸碎“铁饭碗”,无形之中加大了人们日常工作的压力,这不是对生产力的促进、解放与发展,更谈不上是对生产力的爱护,而是对生产力的摧残。对此应当在劳动就业管理方面,不仅要积极地处理好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种对雇主雇员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和谐的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而且要积极地运用相应的计划调控手段,积极地鼓励人们和谐创业促进就业。
二是直面“大锅饭”问题的考验。当我们通过改革彻底打破原来企业微观主体的“大锅饭”之后,就应该着手通过计划调控手段而且是只能通过计划调控手段,去积极努力建设一个惠及全社会的“大锅饭”,而且这个“锅”一定要大,才能真正起到社会保障作用,当然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而是真正体现社会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安全阀。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是贫富差距扩大的市场经济,而是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的充分体现社会公平的均衡和谐的市场经济。
三直面市场化问题的考验。一定要清楚搞市场经济绝不是什么都要进入市场,谁都可以进入市场。其实市场经济是规范非常严密的经济,有些人有些单位是不允许随便进入市场进行获利活动的。如某些机关事业单位的创收问题在一些市场经济国家是严格禁止的,因为“运动员”和“裁判员”是不能在一起进行混合竞赛的,否则将会给市场经济带来许多混乱。作为公办的义务教育事业更是不能进入市场化运作的事情。和谐的市场经济不是完全的私人产品供给,而是有着许多公共产品的市场经济,这些公共产品需要政府有计划地提供。也就是说和谐的市场经济绝不是政府什么都可以交给市场去做或交给私人去做的经济,而是需要政府负起许多责任的经济,是要求政府为百姓为纳税人提供更多尽善尽美的公共服务的经济模式。
四是直面私有化、竞争与垄断问题的考验。私有化有利于竞争,私有制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联系,但是市场经济不可能全面私有化,也不可能全面实现自由竞争。由于国家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和公共利益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家的某些资源需要国家垄断经营排斥竞争,决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有着许多公有经济的市场经济,有着许多垄断经营的市场经济。由此决定了对国有企业和垄断企业的管理需要采取科学的办法进行,不能简单地提出“打破垄断、促进竞争”了事。其实对于垄断行业的管理主要在于国家必须通过计划有效调控其人员编制、费用水平、收入分配水平和利润税收水平即可,而不能简单地等到打破了垄断以后再进行调控。
总而言之,计划与市场的如何结合问题,无论是中国,还是苏联东欧,甚至西方国家,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经验教训及其不断深入的研究探索,如何才能结合的更好更加协调,如今仍是难解之谜,这也是构建完善的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