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基础审计测试与评价

时间:2020-09-13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1.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制度是治理化的必然产物,内部控制制度的产生和促使审计工作从具体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试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帮助审计职员确定审计实施的范围、和重点,节约审计时间和审计用度,同时也扩大了审计领域,完善了审计的职能。这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在审计中的重要性,审计职员有着较一致的意见,而对于内部控制性质本身的熟悉却并非完全相同,
我国相关的审计准则尚未出台,国内常用的内部控制的概念是以美国注册师协会所使用的概念为蓝本产生的,1995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等五个组织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所下的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受董事会、治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目的在于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公道保证的一种过程。”这个定义是广泛的,包括内部治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
本文着重探讨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及相关进行制度基础审计的测试与评价。
2.内部控制的原则
为保证内部控制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内部控制的设立和运行一般应满足五项原则:即独立性原则、内部牵制原则、效率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反馈原则。
⑴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是指控制方和被控制方应该相互独立,即设置岗位时应使具有不相容职务性质的岗位相互独立,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⑵内部牵制原则
内部牵制原则是指内部制度的设计必须使每项主要业务或会计事项的处理过程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或个人往负责办理,使单独的个人或部分对任何一项或一组主要会计事项或经济业务没有完全的处理权。内部牵制主要采取上下级纵向牵制,平行部分和职员间横向牵制以及交叉复核牵制等方式防范错弊和发现错弊。
⑶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应力求做到以较少的控制本***到最大的控制成效,使各单位的各项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假如某项控制措施所用本钱大于实施该项措施所取得的经济效果,则该项措施一般应当放弃。
⑷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设计应遵循系统论原理,单位内部控制是各种治理制度的有机集合体,是全方位的,连续的和相互关联的。内部控制与执行者形成内部控制系统,其中人的因素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
⑸反馈原则
反馈原则是控制论的基础,没有反馈就没有控制。在内部控制中,应包含相对于信息流的“触发器”,当它接受到反馈的信息时,能够进行并启动相应的控制程序。内部控制的反馈作用能够保证单位对非正常现象及时作出控制和修正。
3.内部控制的要素与方式
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控。其中控制环境是最基本的要素。内部控制的方式主要有:
⑴环境控制
环境控制主要是指治理层经营治理的观念、方式、风格、授权和责任分配的方式、胜任能力以及员工的素质等因素对内部控制所起的作用。
⑵制度控制
制度控制是指通过制定各项制度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如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表现为会计职员是否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从事自己的业务:真实记录所有有效的经济业务;对经济业务用货币作计量单位进行正确计价;适时对经济业务的细节进行全面核算,将经济业务按照正确的会计期间加以划分和反映;财务报告能够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等情况。
⑶程序控制
程序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其控制目标而建立的,通过程序、政策而实施的控制。包括业务的授权和核准控制、凭证的设置、流转与记录控制、帐册、报表、文件等资料的记录控制以及资产的收付存控制等。
⑷职责控制
职责控制是指对于组织内部的不相容职务必须进行分工负责,不能由一个人同时兼任,以避免或减少错弊的发生。应当做到授权批准与执行分离,保管与记录分离,保管与清查分离,执行及记录与审计及稽核分离,牵制性相关帐户的记录相分离等。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