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县级审计机关内部运行机制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0-09-12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当前县级国家审计机关的发展受到体制性、资源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面临的困难较多,本文着重就其自身内部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强依法审计和科学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谈了笔者对健全县级审计机关审计计划、质量、资源及成果开发运用等内部运行机制的几点思考。【关键词】审计管理运行机制思考国家审计机关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审计影响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来由审计署掀起、各省市自治区审计机关相继跟进的媒体所谓的“审计风暴”,日益受到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相对而言,更为大量的基层市县审计机关特别是县级审计机关则几乎没有什么声音,这是为什么呢?究其主要原因,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基层审计机关独立性差,且内部管理水平、审计技术手段、审计人才队伍素质等方面在审计发展过程中,均存在诸多不足。本文着重就县级审计机关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强依法审计和科学执政能力建设,健全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这一问题谈几点思考。一、当前县级审计机关内部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审计机关的内部运行机制是其在现行的审计体制下内部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县级审计机关作为最基层的国家审计机关,在县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相对处于落后的环境下,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经过20年来的发展壮大,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政府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服务作用,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内部运行机制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相对于不断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广大县级审计机关现行的内部运行机制所存在的不足日益凸显,已严重影响制约了县级审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予以健全。(一)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县级审计机关在内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审计计划管理水平较低,审计项目的计划性不强,审计机关把握形势,自主进行有创造性、针对性的审计不够,多是忙于应付,审计重点不够突出,且随意性较大。例如某市7个县级审计机关,2003年总共完成132个单位审计项目,其中由上级审计机关确定的或统一组织的就有60个单位的审计,占其全年审计工作的45.5%,加上本级党委、政府临时交办的和配合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检察等机关办理的大量审计项目,以及每年必审的财政同级审等常规性审计任务,让各县级审计机关忙于应付,因而真正把握审计发展趋势,结合本县区宏观经济发展实际,有计划地开展一些重点、热点领域和具有创新性的审计项目很少,审计工作难以取得大的突破。同时,由于整体计划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对审计项目从立项到实施、完成、跟踪等全程性工作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和进度控制,加上人力、物力的客观限制,有些项目安排波动性较大,甚至是“干到哪算到哪”,跨年度项目过多,审计把握热点问题的时效性不够,或者限于时间要求,许多审计项目不能审深审透,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并且也浪费了宝贵的审计资源。2、审计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各项质量管理措施未能有效落实,在当前审计环境不断变化、审计工作日益公开的新形势下,存在较大审计风险。受人员编制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县级审计机关都没有专职的审计复核机构和人员,有的审计项目的审计组长既是主审又是科室负责人,“三级复核制”形同虚设,审理委员会制度没有建立,审计质量难以保证。而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的形势下,腐败现象比较突出,财经领域里的许多管理还不够规范,弄虚作假、挤占挪用、贪污腐败等各种不真实、不合法的现象还不少,在一些方面甚至还很严重;同时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信息化程度不断增高,会计作弊手段日益隐蔽,这在客观上也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风险。此外,根据审计署五年规划的要求,随着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逐步推行,县级审计机关在质量管理上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3、审计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审计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且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审计办公经费紧张,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审计成本过高,审计效率较低。(1)、目前广大县级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员编制紧张的困难,审计人力资源在数量上、结构上和综合素质上均存在较大差距,有效的审计人力资源短缺与审计任务不断加重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数量上,平均一个县级审计机关在编人员不过十几人(市辖区审计机关多为5-6人),其中还有管理和后勤人员,并且极少数受过专业高等教育,大多为中专、大专学历,还有一部分是初、高中学历,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较少;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上,也不够合理,大多数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主要具备财务、会计和有关审计知识,而在宏观经济、管理、法律、工程、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方面人才极少,一专多能的审计复合型人才更是几乎没有,年龄结构上也存在人员老化倾向;在综合素质上,县级审计机关人员忙于业务,培训、进修机会较少,知识更新缓慢,尤其是对一些信息化知识以及在一些审计人员特有素质如宏观思维、敏锐洞察和综合判断等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此外,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自身约束机制建设以及审计机关文化建设等方面也都显示了县级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2)、审计办公经费紧张是当前县级审计机关在资源管理上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据了解,目前多数县级审计机关年预算的办公和业务经费,只能勉强维持机关日常开支,办公设施、技术装备更新乏力,2003年6月该市7个县级审计机关总共只有6台台式和1台笔记本电脑,审计信息化建设硬件和软件基础都很薄弱,开展人员培训、文明创建活动经费难以保障;另外各县、区审计机关办公用房大多存在拥挤、狭小的困难,全市有4个县、区局没有会议室,有3个县、区局人均办公面积不足5平方米。当然,一些县级审计机关在自身财务管理方面也还有待加强,应严格控制一些不必要的招待和差旅费用支出,提高有限的审计资金使用效益,节约审计办公成本。4、审计成果开发运用机制不健全,导致审计成果开发不充分,运用层次不高、范围不广。成果运用的前提是成果开发。目前,大多数县级审计机关在审计理念上仍相对滞后,缺乏宏观和大局意识,求精和创新意识也不够强,总是满足于完成计划项目和领导交办的任务,在审计过程中不注意加大成果开发力度,挖掘审计成果资源,往往是就财务谈财务,就数据算数据,因而这在一开始就制约了审计成果的运用层次。同时,由于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不够健全,各种审计成果资源只是被有限地利用着。通常一个审计项目完成后,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意见书、下达审计决定,并抄送上级机关和本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后,即封存案卷,结束审计过程。根据审计情况撰写的审计信息也不注意提炼,多是大概地介绍审计情况和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并主要向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机关以及纪检、组织部门发送,基本上是内部参阅资料,社会公众接触不到,审计宣传较少,审计工作在地方影响不大,因而无法调动社会监督力量,使大量审计成果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二)原因分析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