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开题报告

时间:2020-10-07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博士开题报告怎样写呢?在博士开题报告中有着什么精彩的论述呢?研究目的又是什么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博士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博士开题报告篇一:

博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基于宏观压力测试国际间比较的中国金融系统稳定性研究

一、选题依据

1、研究背景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金融危机的定义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变化。

可见,金融危机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价值重构,市场的定价功能会随流动性匮乏而短期丧失,市场的风险偏好会随过度反应的恐慌情绪而陡然下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会随大量异常交易而大幅降低。

在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屡见不鲜,但在我国,由于政府强有力的信用背书以及政府在经济运行中重要的市场地位,我们往往是在危机全面爆发之前,就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化解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针对金融危机的首选措施是测度,政策当局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评估和监测被称为宏观审慎性分析(Macro-prudentialAnalysis)。

目前IMF和WorldBank金融部门评估项目(FSAP)已成为被广泛接受的金融稳定评估框架。FSAP通过三个层次评估金融体系是否稳健:

一是宏观层次,衡量宏观审慎监督的效果。主要是通过编制和分析金融稳健指标判断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承受损失的能力,通过压力测试评估冲击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二是微观层次,判断金融基础设施是否完善。通过对照国际标准与准则,检验一国支付体系、会计准则、公司治理等是否完备。

三是监管层次,评估金融部门监管是否有效。重点评估对银行、证券、保险、支付体系的监管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上述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形成对被评估经济体的金融稳定报告。政策当局进行金融稳定性评估时会综合使用多种分析工具。其中,定性分析工具包括制度、结构和市场特征及监管框架、标准与准则等信息分析,定量分析工具包括金融稳健性指标(FinancialSoundnessIndicators,FSIs)、宏观和行业资产负债表分析、早期预警系统、压力测试等。

在定量分析方面,压力测试对政策当局来说是重要的风险评估工具,是金融稳健性指标分析的有效补充(下图1);金融稳健性指标和早期预警指标等能提供历史和现状的对比信息,而压力测试则能提供未来某种极端不利冲击影响的模拟信息。

2、研究目的

基于宏观压力对金融系统稳健性测试方法的应用时间较短,但在实践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已经成为政策当局金融稳定性分析中广泛使用的工具。

IMF和WorldBank1999年发起的金融部门评估项目(FSAP),首次将宏观压力测试方法作为衡量金融系统稳定性分析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在FSAP项目的协助下,压力测试方法成为其成员国政策当局金融稳定性分析中广泛使用的工具,各国政策当局纷纷开发出自己的宏观压力测试系统,典型的有英格兰银行的TD测试系统、奥地利银行的SRM测试系统等。

据统计,2005年末大约50家中央银行发布了金融稳定性报告(FSR),其中一半以上的报告中包含有宏观压力测试内容(Cihak,2006);2007年7月“宏观压力测试和金融危机模拟”(ConferenceonStress-testingandFinancialCrisisSimulationExercises)会议在法兰克福召开,IMF和欧洲、英国、奥地利、西班牙等央行官员交流了各国(或地区)宏观压力测试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

最近十几年以来,压力测试技术发展很快,已被国际大银行广泛应用,并已成为国外政策当局金融稳定性分析的重要工具。我国目前已经开始了压力测试在金融领域的推广应用。

2003年9月,中国银监会响应FSAP项目要求国内各商业银行开展利率变动、汇率变动、准备金调整、不良贷款变动对商业银行资本金和盈利的影响四个子课题的压力测试。但受限于国内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和人才的不足,这次压力测试的推广工作收效不大。

2007年银监会再次组织各大商业银行到普华永道接受培训,学习敏感性压力测试技术。虽然我们在压力测试方面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但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系统稳定性报告(2006)》的内容仍多是定性分析,缺少压力测试内容,这不利于我们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做出正确评价,制定出符合实际经济金融情况的政策。我国现在正逐步全面融入世界经济,金融

全球化浪潮使我国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中,而国内的一系列金融改革正在全面深入开展,由于我国大国经济的特殊性,许多制度措施的实施缺乏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客观上需要我们采用新型的方法分析金融现象,做出前瞻性地正确分析,为我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依据。

3、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测度

1、基于企业信贷渠道的违约风险测度

2、基于资本市场的局部金融系统风险评估

3、基于宏观全局的压力测试

(二)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发展

1、IMF和WorldBank的FSAP压力测试系统

2、英格兰银行TD压力测试系统

3、奥地利央行的SRM系统

(三)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应用

1、定义纳入测试的机构和资产范围

2、宏观经济压力情景设计与校准

3、评估对具体风险因子的脆弱性

4、综合各种风险因子脆弱性的分析

5、评估金融业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反馈效应

三、研究内容

(一)具体内容

四、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六、参考文献

博士开题报告篇二:

博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汉代官制校补——文献与实物资料的互证式考察

一、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1、论文的研究意义

关于汉代职官制度的研究很多,但大都局限于传世文献记载内容的研究,而对于出土文献中所见的职官制度只有零星的研究,系统、综合性的研究完全没有。二十世纪以来,各地有不少出土文献,其中所见职官制度的材料不少。

该项研究成果一旦完成,必将填补学术史的一项空白,对日后秦汉史,特别是政治制度史研究将有很大帮助。其不仅可以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系统的参考资料,还可以更好地还原汉代职官制度的原貌,填补汉代职官制度研究中诸多的空白,以及解决诸多相关研究中存在的疑惑。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秦汉职官制度的研究已经十分详细和深入,历代研究者和成果众多。现仅简述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著。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对秦汉职官名称、执掌、秩等、傣禄、演变等均有记载。范晔《后汉书·百官志》、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太平御览》、徐天麟《西汉会要》等书对秦汉官制都有论及。

待至清,学者们对秦汉官制更进一步作了系统的研究,如赵翼《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顾炎武《日知录》等书。清代学者孙星衍等人还做了大量辑佚、补正的工作,如辑录卫宏的《汉旧仪》、应劭的《汉官仪》、王隆的《汉官解诂》、蔡质的《汉官典职仪式选用》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政治制度研究曾掀起高潮,出现多篇论及秦汉官制的专著、论文。如张振泽的《秦丞相考》(《西北大学学报》,1944年21期),1947年上海开明书局出版的吕思勉《秦汉史》,195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直《汉书新证》,台湾周道济的《秦汉政治制度研究》,严耕望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增渊龙夫的《中国古代国家的结构——以郡县制和官僚制社会基础的考察为中心》、松本喜海《论秦汉时代亭的变迁》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秦汉史的热潮,并持续升温。安作璋、熊铁基的《秦汉官制史稿》一书最具代表性,至今尚无人超越,乃后人研究秦汉官制的必读书。论文方面,中央职官的研究主要有高兵《三公九卿制新论》(齐鲁学刊1997.5),卜宪群《秦汉三公制度渊源论》(安徽史学1999.4),卜宪群《秦汉九卿源流及其性质问题》(南都学坛2002.61),甄鹏《论秦汉时期的宰相》(理论月刊2006.3),安作璋、熊铁基《秦汉的丞相制度》(山东师大学报1982.5),王勇华《秦汉御史大夫的职能》(首都师范大学学1995.1),罗义俊《秦汉的御史官制》(江汉论坛1986.12),苏俊良《试论秦汉御史制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1.2),陈治国、韩凤《秦汉国尉太尉考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沈振辉《少府官制考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5〕,于春雷《秦汉内史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安梅梅《秦汉的典属国与大鸿肪》(青海师专学报2008.5),等等。地方职官研究方面有高敏的《秦汉时期的亭》,全晰纲《秦汉时期的乡里管理体制》(东岳论丛1999.4),苏卫国《秦汉乡亭制度初探》(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0.6),王爱清《秦汉里制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4),秦进才的《秦汉士伍异同考》,邹水杰《秦汉县丞尉设置考》(南都学坛2006.3),等等。

随着实物资料的大量出土,更多文献所遗的职官被相继发现。当下,学术界虽然对此有一定的研究,但仍然有待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

3、主要参考文献

(1)著作类

关于出土文献资料有:《洛阳名碑集释》、《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上、下册)、《散见简牍合辑》、《银雀山汉简释文》、《汉简缀述》、《敦煌汉简释文》、《秦汉金文汇编》、《疏勒河域出土汉简》、《睡虎地秦简》、《银雀山汉墓竹简》、《张家山汉简》、《甘肃金塔汉简》、《马王堆汉简》、《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遣册考释》、《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汉代碑帖释文》、《铜雀山汉简》、《中国简牍集成》、《封泥集成》、《封泥考略》、《汉印文字征》,等等。关于传世文献有:“前四史”、《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等。

(2)论文类

《汉代铭刻所见职官小记》、《汉简所见汉代官吏的任职制度论考》、《汉阳陵新出土印章封泥考述》、《里耶秦简和孔家坡汉简中的职官省称》、《论秦汉简牍中的——稗官》、《南阳博物馆藏铜官印考释》、《山西石楼发现的三方官印》,等等。以上仅是记代表性的论文。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该课题主要收集、整理和研究出土的汉代简牍、画像砖石、汉印、封泥、金石铭文等相关资料,借以理清内含的职官制度的内容。研究的重点是出土文献所见的职官制度资料。

首先,收集出土文献中关于汉代职官制度的资料,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理清它们的内部关系。其次,对传世文献中所记载的汉代职官制度的资料,也按照一定的顺序理清它们的关系。再次,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的职官制度资料加以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相互的异同之处。最后,将所有的材料和目前存在的研究成果汇总在一起,加以综合比较研究,力图能够将它们内在的关系和性质理清,并形成结论。

难点是逐条的考证辨析,以及如何作出精当的结论。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文献考察的方法,主要从各类出土资料中考察文献所遗的职官制度的内容。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认为该课题本身就是一个填补空白的重大创新,因为目前还没有人这样系统地研究。况且,众多的出土资料以及零星的汉代职官制度研究为该课题积累了研究的基础。因此,如果能够下一番苦工,在吸收当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定能做到重大学术创新。

关于具体的创新点,需要在对所有材料进行初步整理之后,才能有更清晰的了解。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2014年5月至8月,完成资料的搜集工作。

2014年9月至10月,完成资料的整理工作。

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完成初稿,并将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在刊物上公开发表。

2015年6月至11月,进行修改、补充工作,并定稿。

三、论文大纲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中央朝官

第二章中央内官

第三章州郡官

第四章特设官

第五章县下职官

第六章边郡防御系统

第七章王国官

第八章候国官

第九章民族职官

第十章总论

四、研究基础

1.已参加过的有关研究工作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2.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