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潜流与城市塑造——外来文化与大连城市精神建构_财政金融论文

时间:2021-07-16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任何一所城市的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蕴含着丰富性和复杂性,在大连过渡性的都市化过程中,这种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不仅表现在城市的意识形态、艺术风格、文化体制、文化产业、大众文化等内容之中,而且铭刻于城市的建筑、马路、公园、广场等有形的物质形态之上。

关键词:文化、城市、塑造
“城市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其生长发展的基本矛盾就是地域的独特文化与时代和社会的普遍文化的冲突”,对大连来说,外来文化作为外部催化剂,在本质上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外来文化为大连本土文化提供了契机,带来了大量的外部信息,更提供了一个外部参照系,促进大连由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由农业文化到工业文化的转型,汇聚开放、兼容、多元的特征,兼有后发的和现代的优势;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入侵造成本土文化的断裂和民族文化的式微,帝国主义时期的文化残留和后殖民时代的资本主义扩张给予大连文化有限的抵抗空间,全球性日益压制着多元、差异、个性、偶然,导致了文化上潜在的专制和压迫,也即“现代的世界性文化与特色的地方性文化的冲突”,逐渐解构着大连文化的乌托邦形象体系和城市想象。
在大连过渡性的都市化过程中,这种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不仅表现在城市的意识形态、艺术风格、文化体制、文化产业、大众文化等内容之中,而且铭刻于城市的建筑、马路、公园、广场等有形的物质形态之上。
一、外来文化导致后殖民时代大连文化的分裂性
现代城市生活是机械化的,是刻板的,城市的地理空间完全成为工业化的标本。大连市在对城市生产力布局和功能分区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以城市环境建设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电信枢纽大楼、瑞士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大型服务设施和建筑相继落成,塑造了大连现代都市的发展空间。拆围墙、扒小房、铺草坪、建广场、工厂搬迁、旧房改造、电杆下地等环境改造工作使大连城市风貌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大连原有的城市风貌变得模糊不清了,文化品格稀释了,与其他现代城市更加相似了。
1.外来文化对大连城市意象塑造中的公共地点、空间秩序和风景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的概念,强调城市的可读性,无论是特性与特色、与观察者发生一定的关系或者是进一步理解的内容。秩序是城市的定向功能性,是城市的骨架,结构与关联;意义是城市的人文情趣,蕴含了城市的特色。公共地点、空间秩序和风景是传达城市意象的重要元件,在大连,这些元件所起到的功能远远不够。现在铺天盖地充斥人们视野的是所谓“欧罗巴风情”的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这类景观在大连蔚然成风,成为当代许多大连人主动或被动的认同。似乎只有用刻意体现的异域特色,才能显示其住宅的品位,“东方圣荷西”、“东方圣克拉”、“普罗旺斯”等地产项目不惜借用一些欧洲小镇的名字进行品牌营销,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后殖民。无论在广场中央、道路两旁,还是街头一角,随处可见的雕塑——思想者公园的“思想者”雕像,来自欧洲、广场和公园的钢结构雕塑——都流露着工业时代的沉重感而无中国雕塑的神韵。市民的精神需要在高度机械化、模式化、全球化的现代都市中寻求凸显个人存在、家族存在、区域存在的意义特征。但是对“世界性”景观的追求.最终使我们的大地失去诗意,使我们的栖居失去民族特色。
?
2.外来文化对大连文化塑造中的身体、规训与教化、性别与表达
大连服装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开放性、开拓性、兼容性及个性化、时尚化。今日大连服装已成为中外联系的一条纽带,其贯通中西所独创的立体剪裁法,使大连服装艺术风骚独领,所设计的服装兼具中西风格,融日本的做工精细、欧美的挺括潇洒、中国的典雅神韵为一体,已成为世界服装新潮之一。出离了七八十年代的统一着装、单调着装的规训,大连人又自愿被外来文化的时尚所规训,迎合时尚的身体成为被社会所建构的身体。大连人敢穿、大连人会穿,街头青年男女标榜与崇尚的中性化路线、肆意涌动的日韩潮流、裸露前卫的穿衣时尚也诠释着大连“时尚之都”、“东方巴黎”的文化名片。发达的婚纱摄影、美容美发产业链条中泛滥着日益增长的自恋情结,被城市工业装饰的身体成为异化的身体,这是现代性的危机和困惑。
3.外来文化对大连文化塑造中的族性和心理结构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遭受挑战,市民越来越能够以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去接受和容纳属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表现在语言学习、服饰选择、兴趣培养等多个方面。大连人开始摆脱那种把中国文化看成人类唯一的文明,把自己的生活方式视为唯一或唯一正确生活方式的狭隘、保守、妄自尊大的传统文化心理,意识到天地的广阔和世界的多样性,也看到了自己的落后,看到了天外有天,因此而产生了愈来愈强烈的不满现状、积极进取的心理。人们不但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前所未见的新事物,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各种新知识,而且积极引进、模仿、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大连人的“洋气”是几十年殖民文化熏陶的结果,是骨子里内在的,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这种洋气、时尚,已经内化为大连人的一种文化心态。当我们走过“麦凯乐”和“太平洋”百货的时候,大连市民真的感到,世界著名品牌的生活消费品,已经零时差零距离地出现在了身边。表层的繁荣和时尚,让很多大连人自豪和陶醉。
?
二、后殖民时代大连文化突围的哲学社会学建构
后殖民主义理论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对大连文化来说,有了这种批判意识,我们才能进一步思考文化主权如何建构以及如何跨文化平等对话,实现后殖民时代的文化突围。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始终将“主体性建构”作为它要研究的内容,容纳吸收西方先进文化,这种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强加的,而是选择的,不是给定的,而是争论的,所以这是一种在全球普遍主义之上发扬地域性的策略。抵御后殖民侵蚀,大连“文化主权”或者“主体性建构”的实现需要全球化中与外来文化互动,更需要市民主体性的建构,核心是人的现代性与文化自觉的问题。这种建构既涉及市民主体性的“他构”,即外在环境的改善;又涉及市民主体性的自构,即个体“自觉性”的增强和“自组织”形式的创新。
1.超越表层的深层文化启蒙是前提
在开放的世界体系中,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在此主要指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渗透)使得我们忧心忡忡,究其原因,社会的现代性与人自身的现代性的不平衡是其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决定了其一方面具有巨大的惰性,一方面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的大连文化乏力于促使市民大众从自在自发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模式向自由自觉的、以人之体性为内涵的现代文化模式转变。大连经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十年代的文化热,这样的启蒙属于表层的局限性的启蒙,其原因在于,它主要是一种纯粹的思想观念的启蒙,停留于对新思想、新观念的倡导和呼吁往往只能触动或改造社会的一个小阶层,游离于这种表层启蒙之外的自在的传统、习惯、风俗、自发的经验、常识、价值观念、天然情感等因素并没有被触动,普通大众的生活世界和文化根基没有发生真正的松动,因此,绝大多数的市民大众仍然凭借自在的文化而自发地生存,并不能实现文化转型。我们认为,要在现代文化启蒙的立场上实现文化自觉,就要进行深层的文化启蒙,从思想观念切入到普通民众赖以安身立命的自在的文化根基上,使其真正地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形成新的生存方式和自觉的文化精神要素,而要超越表层的文化启蒙进行深层的文化启蒙,下面谈到的日常生活批判显得十分必要。
2.市民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是必要的手段
中国日常生活世界是指在中国社会背景之下所形成的相对封闭与恒常的天然共同体,具有经验化与人情化两大本质特征。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封闭性和自在自发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渗透于日常消费、日常交往和日常思维活动中,并形成稳定的日常生活结构。这种稳定的日常生活结构波及方方面面。在当代大连的文化中,虽然依据人们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形成的自然的人际关系和人情关系,对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但缺乏竞争心态、爱慕虚荣、重经验、信天命及重人治、轻法治、注重等级地位划分等自在文化因素,对于大连的公司治理的阻碍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日常生活批判不仅是对现代主体进行理性塑造的一次深层启蒙,也是塑造现代主体的合理思路。在呼吁广大民众走出传统生存方式窠臼的同时,通过现实生存方式的变迁,使一种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全新的生存方式正面撞击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根基,并对以竞争、参与和批判意识为特征的现代生存方式予以积极的认可和提倡。通过社会文化教育,并辅之以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使现代工业文明的两大支柱精神,即技术理性与人本精神,成为广大民众的主导性价值目标,并试图以此逐步消解建基于宗法、血缘等自在文化因素之上的传统日常生活的价值取向、伦理观念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同时,确立起民主的、法制的、理性的等超日常生活的社会运行机制,使每个活动主体都能真正以现代超日常生活的姿态,出现在非日常社会活动领域中。并且,使之既能有效地运用日常重复性实践的经验化图式,又能自觉求助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使之在面临外来文化时“能动地”应对,而不是“自在地”接受。
3.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平衡性取得是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人的现代性增强,在下层社会中,生存困境的压迫及精英自我实现的需求,促使下层精英拼命地向上挣扎,以期取得更优的资源,而广阔的资本运作空间也给社会下层精英留足了选择路径,即通过一种过渡性资源使其原有的需求得到了有效的满足。文化资本理论认为一个人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是由其所占有的资本总和决定的,这个资本总和显然又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和能够发挥的作用,进而为其主体性的建构奠定基础。布迪厄和科尔曼都认为,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社会资本有助于文化资本的生产。联系广泛的父母和社会关系确实可以提高个人获得好的教育、培训与技能、知识证书的机会;另一方面,文化资本也可以导致社会资本的增加。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个体往往出入资源丰富的社会圈子和俱乐部。资本之间的转换并非只固定在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事实上,在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相互转化,没有哪一种资源不能转换成别的资源类型,资源路径指向上都是相等的。只有在每种资本存量达到个体所处社会地位水平,才能在资本之间形成一种平衡性,从而构建起稳定的社会地位。
4.市民或普通民众知识与权力的获得是必要条件
市民是懂得维护自己利益和权力的阶层,这个阶层有着丰富的知识、综合文化水平较高,他们是社会的基本力量。在大连,一个真正的市民阶层的出现对其法制化和民主化非常必要,而这也恰恰是增强市民现代性的必要方面。真正的市民社会就是通过各式各样民间组织形式,让利益和意志的表达合法化,它要重视社会问题——首要的就是政府无力关注和忽视的问题,而市民社会凭借生活的责任和政治热情,能够对其发生影响和决定作用的力量。发达的市民社会——首先是具有良好的市民素质。享有教育、文化和平等、民主的权力,具有自觉维护自身利益和表达意志和自由的能力,他们必须又是具有合法的社会组织形态,但却不是由街道居委会而构建的行政社区。它自觉管理社会运行中属于市民范围之内的事情,并且时常能够对政府的权力采取抗衡和纠正的机制。大连在中国社会传统的格局中,依然依靠行政的方式建构民主的社会架构,而较少依靠市民社会的方式来建构中国未来的社会。民间社会组织依然薄弱或干脆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来,这同时也给市政管理增添了许多不应有的重负。让每一个阶层的人都在市民社会中获得发言,在公共话语空间中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发表意见,这是市民应得的权力。
5.文化主导权的获得和主导性文化模式的重建是根本出路
当代西方极力鼓吹的所谓文化的世界一体化,其实质正是要利用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迫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以西方文化特别是某个国家的文化取而代之,其结果必然是民族文化的衰落与民族精神的丧失。一个国家尚且如此,对一个城市来说,这种摧毁也就更加容易了,文化主导权的问题就显得必要和紧迫了。大连本土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人文积淀等都是在不断的磨难、积淀、转型中逐渐形成的。在当下,体现了社会主义特征的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产品应当在大众的文化活动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和分量,要牢牢把握当代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文化活动在其间具有主导的地位和影响,使一些不具备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产品受到有效的限制、抵制和消解。坚持文化发展主导权的核心在于发展文化生产力,市政府应当以极大的努力,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对于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也应成为一项重要政策,特别是对于国外文化实体和机构参与对大连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要慎重对待和控制。对于属于我国历史的和珍稀的文化资源,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以不损害资源的价值、基本可以实现良性循环,亦即可以做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为原则,在确认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方可予以有计划和适度的开发;对于那些濒危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更要十分珍惜,将对于这些资源的保护放在首位。对于各种合作开发、合作生产,既要以积极和热忱的态度推进其进程,同时更应把握适当的度,亦即以不损害文化资源为基本前提。在合作中一旦逾越了度,即可视为对于我国文化资源造成的危害,必须立即加以制止。
大连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化传统由来已久,早在清末就形成了以移民城市为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它以开放的门户和博大的胸怀,包容了来自各地的人们。但是,大连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文化大都会,建设一个中西方文化兼容并蓄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城市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标志性的文化设施,还在于以此为通道,构建人文主义的文化氛围,使文化的潜流浸淫市民的心中,形成内在文化质素和外在文化设施交相辉映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文化大都会。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