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慰失亲者的理念与方法创新_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0-08-10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与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与荣誉[1]。孙玉玲教授由此指出心理和谐是指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较高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基本心理态势,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心理基础[2]。然而,部分失亲者在至亲离去时内心极度痛苦,要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和谐?如何协助这一特殊人群塑造理性平和、自尊自信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失亲者和社会能有何作为?由于年龄、文化、生活环境等不同,失亲者自身的认知和调节能力存在差异,思想工作者应结合实际,采用科学合理的理念和方法安慰和陪伴失亲者,以实现失亲者的心理和谐。本文将结合一个真实的案例探讨和总结安慰失亲者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一、个案资料
张会明(1920-2010),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葫芦镇葫芦坝村人,女,文盲,15岁结婚,婚史67年,生有二女一子。葫芦坝村位于大渡河南岸,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河谷盆地,沿河两岸的高山上树木苍翠,林子里有猴、山羊、喜鹊等各种动物,住在村里的人看不到两里远。
1920年到1949年,村里人口在500-700之间,90%是文盲,一半以上村民住的是茅草房,村里没有公路、工业、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更不用说发展工业了。另外,村里的土地和山林约百分之六十被大地主吴洋武占有,再加上年年收成不好,因而土匪抢劫的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持生计,除种地之外,村民只好辛苦的淘金,淘金收入约占居民总收入的40%。
1950年到2010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并得到蓬勃发展,村里人口迅速增长,文盲比例逐年降低,住房质量不断提高。村里不但有了公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而且大渡河上修龚嘴、铜街子、沙湾等水电站,使得村民有了大量经商和务工的机会,因而村民现今不是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而是想着如何发家致富。
张会明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90年,先后经历12位亲人离世,她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代写本科毕业论文和中学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点击进入001lunwen.com第一论文网]
二、理念是失亲者走出困境的灵魂
佛教观念战胜心敌。1938年至1941年,张会明老人的祖母、父亲、母亲相继去世。20岁左右的她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无法从生离死别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整天待在家中以泪洗面,半月后精神恍惚,不能正常生活。婆婆把她带到观音庙寻求帮助,庙里一个60多岁的主持听她倾诉了内心的痛苦与惊恐,帮助她宣泄对亲人的思念和其他方面的感情,使她得到了心灵的慰藉。观音庙主持告诉她一切都是命,命里的东西一定会来,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多做好事善事可延缓时间,但不能改变方向和结果,多做好事善事,积善成德,德能免灾延寿。人有前世、现世和来世,“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一切都是要还的,只是时间、地点、方式不同而已。张会明老人受到主持的启发,并以佛教观念修身净心,战胜丧亲的烦恼,进而获得精神上的高度宁静和纯洁。她奉行佛教的慈悲观,以慈悲之心做到爱人所不能爱,忍人所不能忍,无怨无怒,实现了内在的和谐。佛教观念对张会明老人的影响彰显出宗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3]这种超人间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正如2006年在我国杭州市和舟山市举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一样,中央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指出心有心、意、识三个方面,“从心开始”,也可以说是从认知开始,是从树立“正见”开始[4]。正见是区别于邪见、恶见而言的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张会明老人正是在佛教生死观的指导下,逐渐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正面死亡,从而顺利地走出了失去至亲的心理困境。如张怀承教授所言“正心然后能正己,正己然后能正人正物。”[5]
集体主义克服心理障碍。1947年至1954年张会明老人先后失去了5位亲人。因战争抓壮丁,按五丁抽二的原则,大哥和三弟充军,从此杳无音信,二哥因痢疾而离世,四弟精神失常,被村民打死,五弟出生几个月就被抱养给别家,12岁离世。30岁左右的她再次陷入痛苦深渊,觉得苍天不公,大地绝情。让她感到安慰的是,解放初期,人民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分得了土地和地主房屋,又很快组建了初级农业合作社,村里到处红旗飘扬,锣鼓喧天,人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张会明老人也积极融入活泼热闹的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性活动缓解了她生活上和心理上的苦闷。共产党把贯彻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穷人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合作社不仅保证了侄子侄女的基本生活,还供上学读书,给了他们很多的关心和照顾,让张会明老人感到宽慰。集体给予的物质支持和精神关怀,使她感受到大爱与温暖,进而坚定地相信集体,相信政府,相信共产党。她常对儿女说:“解放使穷人翻身了,你们才能上学读书,才能有今天的工作,我真的很感激毛主席和共产党。”从这个社会缩影中可见一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不仅是个人生存条件的保证,更是对个人发展的保证,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生态主义观清除杂念。1996年至2001年张会明老人再次经历了生命中沉重的失亲悲痛。在面对儿媳、大姐、大女儿和丈夫离世时,她有大悲,但更多的时候表现得平静淡然。八十余年的生命历程使她明白生命是自然的过程,人走向死亡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逃脱的,就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死亡的顿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6]她也常说,“人就像一棵草,春生秋枯,有死亡才有新生”。暮年时期的张会明老人已明白人总是要受“天命”所限,因此在晚年时期为自己修建了坟墓,90岁离世时也表现得平静安详。这种对生命过程走向终结,对世间万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自然过程的观念,清除了她对死亡的邪念、害怕和恐惧,从而能够镇静面对至亲离开带来的痛苦。生态主义观念让失亲者能够正视生命的终结,使他们内心生存的意志更坚强,生命的质量得到提升。
理念是揭示事物本质的灵魂,具有长远、深刻、稳定的特征,它引导人们总结生活经验、探索社会实践,是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因而时代不同,理念也不尽相同。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思想派别各以不同理念为支撑,使思想领域达到了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状态,这是人们对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所站角度不同的结果。而不同理念之间并非截然不同,它们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相互借鉴、融合与渗透的关系,如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借鉴佛教的“善”,融合儒家的“仁”,渗透自身“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总有一种理念起主导作用,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生活在该时代的人们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主流理念的影响,概括来说,就是我们所发扬的时代正义精神。张会明老人在90年生涯中,先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后受到佛教、集体主义和生态主义理念的影响,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曾起到主导的作用。这些理念不论功用大小,都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接受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如今天的中国在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继承传统的理念、又注入了自由主义、生态主义、基督教民主主义等理念,以此保持自身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因而作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传承民族文化,还要主动学习和研究新理念,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方法是失亲者走出困境的手段
张会明老人第一次失亲后到观音庙寻求帮助,主持采用纵横比较的说服方法告诉她村里发生的类似的事:一件事发生在21年前,张会明老人婆婆的丈夫去世,由于无钱安葬,只能带着两个未满5岁的儿子挨家挨户磕头讨钱以安葬丈夫。张会明老人听了主持的讲述,比较而言,自己不是世上最悲惨的,而是相对幸运的,这使她看到生活中积极乐观的一面,懂得生命的可贵。另一件事是当时村里有5家人父母离世时子女均不到十岁,其中最惨的一家姓杨,丈夫因偷盗被打死,妻子为讨说法在途经崎岖山路时滑倒在石堆里摔死,留下了杨海青(男,8岁)、杨海全(男,6岁)和杨海珍(女,3岁)三个孩子,他们在这个村里是小姓,也没有家族祠堂抚养,也没有叔辈关照,可以说是无依无靠。而张会明老人此时已经成年并结婚,有可以依靠的丈夫和疼爱自己的婆婆,可以说是拥有幸福的婚姻和美满的家庭,相比之下是很幸运了。
观音庙的主持用纵向比较的方法把张会明老人从失去至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使她明白生命的可贵,用横向比较的方法使张会明老人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解读,而她所拥有的幸福婚姻和美满家庭是实现生命意义得天独厚的条件。纵横比较的方法让失亲者的痛苦得以减轻,灵魂得到升华,从而正确对待生命和生活。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狠抓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把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政策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以情感问题为主线对贫苦大众进行心理疏导,共产党以开会、唱歌、跳舞等多种形式,让人民群众领悟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张会明老人就是其中的典例,党的工作人员与张会明老人沟通交流,疏通她的心理积淤,传递积极健康的能量,使她有勇气和力量克服长期压抑的情绪困扰和心理困境,从而使内心的悲伤得到宣泄,心理的积淤和困扰得以疏通。
这种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方法就是心理疏导法,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经过疏通引导,创造条件,让其得到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进而帮助人们理顺思想障碍,提升思想认识,采取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7]。武汉大学佘双好教授也指出,心理疏导方法是针对人们心理方面和思想方面的各种问题而进行疏通与引导的方法,把疏导这一概念和心理连接在一起,主要是强调对人们心理积淤的疏通与引导,从而使之导向健康的轨迹[8]。党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也使张会明老人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对自己产生安全感,使她有信心和勇气走上新的美好人生道路。
张会明老人在第三次面对亲人集中离去时,表现出悲伤但不再是手足无措。她已经认识到生活就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旭日东升的光辉耀眼,也有夜幕降临的漆黑可怕,更多地意识到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一面,把注意力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失”转移到“得”。在物质方面,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对人的身心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精神方面,张会明老人成为当时农村合作社的干部,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在奉献集体的过程中产生自豪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实现了人生价值。另外,儿子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后又成为大学教授,小女儿成为乐山市妇联干部,儿女的成功不仅让张会明老人在物质上衣食无忧,还在精神上感到欣慰和骄傲。此外,村里同龄人十有***已经去世,能活到这般年纪和她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密切的关系。
张会明老人的认识从“失”到“得”的精神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变化与认知过程紧密相连,因而注意力随着认知的调节产生相应的变化,正确的认知过程使失亲者精神焕发、积极向上,错误或者偏离的认知过程使失亲者陷入悲痛、难以自拔。因此对于失亲者自身而言,学会合理认知,转移消极情绪,是脱离痛苦的根本途径,也是转移分散法的精髓所在。
张会明老人采用了多种方法摆脱痛苦,在历史的沉淀中彰显出前辈的智慧与力量。放眼今天,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新观念、新方法层出不穷。在5·12地震、马航MH370失联、云南鲁甸地震等事件时,面对失亲者表现出的悲痛欲绝,思想工作者充分利用人际关系、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网络等载体为失亲者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如通过让失亲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失亲者在亲身体验中转化知行的实践参与法,运用各种激励机制和手段激发失亲者的动机,使之参与教育活动,提高认知的激励教育法,通过社会舆论的安抚引导失亲者重新认识的舆论引导法……
采用这些创新又符合实际的方法对失亲者进行安慰与陪伴,给予失亲者温暖和依靠,体现出新时期的思想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指出,对因生活与工作等受到挫折导致缺乏信仰,对生活丧失希望的个人给予更多关注,做到有针对性开展疏导、帮助和教育,使其重振生活信心,避免走向极端[9]。因此,对于失亲者这一特殊人群,要善于运用新理念、新方法,传递积极健康的正能量,以实现他们的心理健康。如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来陪伴失去子女的中老年人,实行一对一结对子活动,让长期离家的大学生以志愿者服务的方式走进这些特殊的家庭以实现双方的情感互补,大学生给予失去子女的中老年人来自子女的关爱,他们将父母的爱给予大学生。此外,还有旅行的方法,把人们引入历史的长河、自然的美景、都市的繁华……会使人们心旷神怡、心胸开阔、深厚高远、多角度思考现实问题,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
案例中,张会明老人能够走出悲痛,主要受益于纵横比较法、心理疏导法和分散转移法,但殊途同归,都有助于她走出痛苦的深渊,重新点燃希望之火。在这些实际操作方法中渗透着多种社会理念和原则,他们起着规定和指导的作用。这些方法是失亲者走出悲伤、回归正常生活的基本要素,它激活和调动着其他要素参与到安慰和陪伴失亲者助人活动的全过程,直接决定着安慰者和陪伴者的活动成效。可以说,有效的方法是走出失亲阴霾的“减震器”和“安全阀”。
四、理念和方法之间的关系
理念之间相互融合,方法之间相互补充,理念规定并指导着安慰失亲者所采用的方法,方法直接决定着安慰失亲者活动的成效。理念不同,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如儒家的“礼节”、宗教的“教义教规”、社会主义的“制度”、生态主义的“科学”等都是与理念相应的方法。然而理念和方法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理念不同,方法也可能相同,甚至在同一理念下也可以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这是由于理念之间相互渗透,方法之间也在不断地创新融合。理念和方法共同服务于目的,即抚平失亲者失去至亲带来的心灵创伤,实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健康与和谐。因此。在为失亲者提供情感援助时,理念和方法的选择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定,比如佛教人员用葫芦村的故事就能说服张会明老人,但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这样的特大灾难时,这样的纵横比较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安慰和陪伴失亲者这一特殊群体时,要始终做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也就是要以失亲者为中心,以服务好失亲者为主旨,以实现失亲者的身心健康为核心,做到真正解决失亲者的情感困惑和心理困境,让失亲者获得情感认同和情感抚慰。
张会明老人没有文化,一辈子生活在村里,虽然她实现了自我的和谐,但她的学习是被动的,对生活的感悟是狭窄的。由于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点,失亲者在面对和解决心理问题时还存在受到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束缚的现象,社会生活的“文化底色”渗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规范中,并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这造成了在封闭型的社会氛围和在开放型的社会氛围中开展对失亲者的心理援助活动,其效果完全不同。我们所处的这个大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政治思想的大交流、大碰撞,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作为思想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和中国的主流,采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来实现个体、民族、国家的和谐。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要让老百姓[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代写本科毕业论文和中学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点击进入001lunwen.com第一论文网]更有安全感》中强调,老百姓有安全感,社会才有安定感,国家才能稳定发展[10]。那么,如何才能让失亲者这一特殊群体有安全感,实现心理和谐,能够放心依靠,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思想工作者主动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善于掌握理念与方法的传播载体,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好人民群众,引导人民群众“求真”“向善”“粹美”。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OL].辽源公众信息网,2006-10-20.
[2]王桂林,揭臣相,郑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3]孙玉玲.对心理和谐问题的哲学思考[J].中国知网,2008(1).
[4]方立天.佛教理念与世界和谐[J].今日中国论坛,2006(4).
[5]张怀承.简论禅定在佛教道德修养中的意义[J].船山学刊,1998(5).
[6]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7]付喜凤.心理疏导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8]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