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居民的幸福感的统计分析报告_行政管

时间:2020-08-01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23(2013)12-0083-04
农民的幸福感问题是现在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农民幸福感的研究很少有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人员的幸福感做比较分析。同样的出身环境,一部分人选择了背起行囊外出,而另一部分依旧留在土生土长的农村里,是外出务工幸福呢?还是留守在家更幸福?假定两种选择之间是存在差异的,那么这种选择的不同让他们在幸福感的认知上又有怎样的差异,又是什么原因带来了这样的差异?本调研报告通过深入调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人员这两类人群的幸福感,来了解现代农民的生存状态,探讨影响其生存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善其生存发展条件,提升其幸福感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由于湖北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且地势多为平原,农村经济发展较均衡,多为中等发达水平,因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湖北省经济处于中等发达水平的农村居民,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6份,其中有效问卷356份。调研地区涉及到湖北省北部随州市、东北部孝感市、东部黄冈市、东南部咸宁市、西南部恩施州、中部荆州市、仙桃市,共9个乡镇。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
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这个综合性指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构成“幸福”的各个维度。本文把“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分解为社会环境满意度、经济状况满意度、家庭生活满意度、基础设施满意度、身心健康满意度、社会幸福感满意度等6个维度。通过对农村留守居民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幸福感的问卷调查来判断,两类农村居民幸福感是否存在差距。如果存在,就进一步来调查哪些方面存在差距,并分析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样本属性特征(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状况、婚姻状况)的比例分布比较合理,样本结构较理想,对调查对象总体具有代表性。
(二)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评价
1.幸福感的总体评价。由图1可以看出,在农村中,大多数居民认为自己“比较幸福”(占比39.61%)或幸福感“一般”(39.33%),少数居民认为自己“非常幸福”(7.58%),极少数居民认为自己“很不幸福”(2.25%)。可见,在农村中,大部分居民的幸福感还是比较高的。
图1总体农村居民幸福感比例
2.对比外[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论文和论文代写服务,欢迎您的光临www.001lunwen.com]出务工人员与留守在家人员的幸福感。如图2,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比较幸福”(42.17%)的占比最高;而留守在家人员中,幸福感“一般”(40.55%)的占比最高。在“很不幸福”和“较不幸福”中,留守在家人员占样本比例分别高于外出务工人员1.32%、1.91%;而在“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中,留守在家人员比例都分别低于外出务工人员5.84%、0.54%;在幸福感“一般”中,留守在家人员比例高出外出务工人员3.14%。总之,留守在家的居民整体幸福感低于外出务工居民。
3.农村居民的社会环境满意度。在“社会环境满意度”这个维度中,我们设计了两个调查问题: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调查和社保制度的满意度调查。由图3可看出,留守人员的“比较满意”(29.49%)和“非常满意”(14.75%)分别高出外出务工人员3.41%、11.15%;外出务工人员的“较不满意”(20.14%)和“一般”(45.32%)分别高出留守人员3.09%、11.68%。从总体上来看,约75%的留守居民和外出务工居民对所在地(外出务工人员是指其务工所在地)社会环境满意度都是比较高的。留守居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高于外出务工居民。原因可能是在外打工者对务工地环境不熟悉、不了解,很多外出务工者居住的是偏远的郊区或治安较混乱的地区,而留守在家面对的环境往往是自己已经生活或居住了几十年的地方,治安较好,不稳定因素较少。
4.农村居民的经济状况满意度。我们将封闭式问卷中的经济收入、物价水平、消费能力的满意度合归为居民对经济状况满意度的维度的调查。
在图4中反映出留守在家人员在5个满意程度都普遍高出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和留守在家在5个满意度中都是感觉“一般”的比例最高,其次是“较不满意”。整体的波动幅度一致,呈正态分布。其原因可能是,外出务工居民在外打工都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虽然收入较留守居民高,但由于城市物价普遍高于农村,消费较高,农村虽然物价不及城市高,但生活在农村多是一家3口及以上,家庭开支较大,并且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居民们都感觉到近年来物价涨幅较大,消费能力降低不少,因此普遍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觉“一般”或“较不满意”。
图4农村居民经济状况满意度
5.农村居民的家庭生活满意度。农村居民的家庭生活满意度的考察项目包括封闭式问卷中的家庭成员关系、居住条件和家里的储蓄状况。由图5可知,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在家人员在这一项中都是“比较满意”占最高比例,留守人员(44.96%)比外出务工人员(34.10%)高出10.86%。整体来讲,留守人员对家庭生活满意度略高于外出务工居民。一般情况下,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虽能在经济收入上能有所提高,增加家庭的储蓄,但同时也使得家庭成员两地分隔,带来夫妻关系紧张、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问题,因此外出务工者的家庭生活满意度不及留守人员。
图5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满意度
6.农村居民的基础设施满意度。农村居民的基础设施满意度的考察项目包括封闭式问卷中的所在地生活便利程度、交通设施、医疗条件及孩子的教育条件。
由图6可知,外出务工人员在基础设施满意度5个程度比例中“比较满意”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9.09%,[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论文和论文代写服务,欢迎您的光临www.001lunwen.com]高出留守在家人员7.14%;在“很不满意”、“较不满意”两项中,留守人员高出外出务工0.82%、2.79%。整体来讲,外出务工居民对务工地区的基础设施满意度高于留守在家居民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在调查中有发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齐全,通常是处于国道和邻近城区的乡镇道路交通和便民设施较完善,远离城区近郊的地区的交通工具和设施无法满足居民需求,造成居民生活不便;而在外务工居民所处的城市,交通便利,生活
方便。
图6农村居民基础设施满意度
7.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满意度。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满意度的考察项目包括封闭式问卷中的生活节奏、业余生活以及身体状况。
由图7可知,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人员在身心健康满意度这一维度上是持平的。
原因主要是,在农村地区生活不似在城市中紧张,生活压力较小,节奏较缓,留守人员生活节奏满意度高;但城市中的休闲活动较为丰富,相比于农村地区的地区限制和活动范围的狭隘,外务工居民的业余生活满意度高;留守人员中的老年人的比例略高于外出务工居民,老年人由于年老而选择不再外出,因而降低了留守居民中在身体状况这一项的满意度。
图7农村居民身心健康满意度
8.农村居民的社会幸福感满意度。农村居民的社会幸福感满意度的考察项目包括封闭式问卷中的社会关系、自我价值实现、未来生活前景及个人发展机会。由图8可知,外出务工居民的社会幸福感满意度高于留守人员。然而,在单项的社会关系调查中,留守居民的满意度高于外出务工居民,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的人际交往单纯,关系网简单,身边的工作伙伴通常也是生活中相处很好的朋友或熟人,但外出务工居民在工作中面对的不仅仅是已经熟识的工友,还会有其他的交际圈,在这种交际复杂的关系中,他们在很多时候感到不适应和急躁,因而留守在家居民在社会关系的满意度中略高。
图8农村居民社会幸福感满意度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上述的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知道:大部分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外出务工居民的幸福感要高于留守人员,这种幸福感的差异体现在6个幸福感维度上。通过调研分析也为我们给出了一些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发展农民生存环境以及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思路。
(一)落实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依照现在惠农政策,在农村务农或从事其他非农工作的收入并不比外出务工少,有的甚至高于外出务工,但还是有不少居民选择外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不齐全。比如自来水,在城市中,居民用水把关较严,而在农村,我们不止一次收到反映说自来水中有杂渍,根本不放心使用。当外出务工农民体验到城里便捷更方便的生活后,很难对农村中提供的设施和服务感到满意。虽然在某些方面外出务工农民的满意度不及留守在家(比如住房条件),但总体上,城市的基础设施都是全面对外开放的,城市中有大型的商场、集贸市场,便利的交通,这些都是农村居民所无法企及的。虽然一些农村也在“努力”建设新农村,但有的村组连最基本的水泥路都还没有修起来,就算居民有能力自己买电瓶车、电动车甚至是小汽车,再多再好的车也是无法驶进的。政府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时,也应该关注每项资金拨付到村组是否都落实到位了。
(二)搞好地方经济,居民在家“打工”
居民外出打工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所迫。如果能在家门口打工,人们可以和孩子、老人、爱人在一起享受家庭生活,幸福感肯定会提升。
各地可以针对本地拥有的资源和特色产业来发展经济。在调查中发现,在巴东鹤峰县就有很多当地的特色的水果[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论文和论文代写服务,欢迎您的光临www.001lunwen.com]:板栗、椪柑、柑橘;在仙桃市毛嘴镇最有特色的是卤鸡;黄冈市特产花生、板栗。如果将这些特色资源、特色产业打造成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它就可以吸收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破解农村弱势留守人员难题
建立服务型社区,解决农村弱势留守人员的现实困难。随着新时期农村社会转型,传统的农业生产共同体已演变为开放性的农村生活共同体。村级组织的功能已逐步弱化,难以满足现阶段农民的要求。推进“村改社”,建立功能型社区、服务型社区,将会适应时代变迁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解决农村弱势留守人员遇到的诸多现实困难,社区可以提供弱势留守人员需要的多重服务,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例如,社区可以提供农业耕作服务、病人照料服务等,成立社区活动室、图书室、电影室满足留守人员的文化需求等。另外,搞好农村社区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熙保,赵光南.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及其对策思考——基于
湖北、湖南、河南三省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州学刊,2010,(9).
[2]郭永玉,李静.武汉市居民幸福感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9,48(6).
[3]王玉琳.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三个县为例[D].浙
江大学,2010.
作者简介:陈萍(1980-),女,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保险及风险管理。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