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主政治方面论文范文,与网络政治参与的进程、议题和趋势相关论文的格式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民主政治方面论文的格式,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进程、议题和趋势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民主政治及网络技术及政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民主政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国内网络政治参与研究从起步到现在进入初步发展阶段,网络政治参与的涵义和特点、形式和类型、影响因素和行为机理、积极作用和困境、治理对策和出路等议题逐渐展开,但多局限于现象描述.下一步应重点加强分类识别、行为机理、不同社会群体的网络政治参与、修复和提振政府公信力等方面的研究.

关 键 词:网络政治参与;民主;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媒体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1-0014-09

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期,社会矛盾复杂化、公众参与意识增强、现实政治参与困境、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和向政治生活领域广泛渗透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催生了当下中国活跃的网络政治参与.与之相应,学界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也逐步展开.那么,十多年过去了,国内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状况如何,讨论了哪些议题,取得了哪些共识,还存在哪些不足,未来的研究趋势是什么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梳理,以便推动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为妥善应对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一、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进程

国内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论文即黄永炎、陈成才的《21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影响》,始于2001年,之后十多年间不断发展.依据不同时期成果数量的明显变化,特别是研究内容的拓展、深化等情况,可将国内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2001~2007年)

2007年以前,由于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因此,网络政治参与还只是偶发的个别现象,相应的理论研究也谈不上发展,只能说开始起步.呈现如下阶段性特征:第一,成果数量严重不足.2001~2004年间总共才有8篇期刊论文,平均每年2篇.2005~2007三年间成果数量有所增加,但每年也就十几篇.期间出版的两部著作都不是网络政治参与方面的专题研究,只是部分章节内容涉及网络政治参与.第二,主题相对单一.主要围绕“网络技术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展开,即网络技术将对政治参与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第三,研究视角和方法相对简单.主要基于“技术与政治关系”视角.方法上采用实证研究的只有《组织性:网络政治参与的新趋向――以某艺员杭州受阻事件为例》一篇文章,其他都是宏观层面的抽象思辨.第四,核心概念的使用尚不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政治参与”等多种用法都有.

2007年,接连发生的几起网络政治参与事件,如,质疑华南虎照片造假、声讨山西黑砖窑、围观重庆最牛钉子户、热议厦门PX项目等,初步显示了网络空间集聚民意的优势和网络舆论的威力,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现象引起社会关注,也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二)初步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6月20日上午,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社,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进行了4分钟的在线交流,明确表示:“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在当年的“两会”结束后与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也表示:“广大网民向我提问题、提建议,甚至为我分忧,多达数百万条.等这么多群众以如此高的热情关注‘两会’,特别是关心政府工作,使我深受感动.他们的意见、批评都是对政府的信任、支持、鼓励和鞭策.”中央领导的表态肯定了网络民意的价值,学界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也开始渐趋活跃,获得初步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成果数量不断增加(见表1),质量有所提高.2010年核心期刊论文第一次突破10篇,2011年达到19篇,2012年则增加到30篇.总共5篇博士学位论文,其中4篇为2011年以后通过答辩.期间出版了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第一部专著《网络参政》.

第二,研究内容不断拓展、深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杨福忠运用法学规范研究方法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涵义做出新的解释,赵银红辩证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曾凡斌系统总结了网络政治参与的九种形式,部分学者则开始尝试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类型化.二是对网络政治参与影响的研究不断细化.网络政治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影响”“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对政治参与动员的影响”“对网络结社的影响”等研究,与原来只是从总体上简单罗列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不同,认识不断细化.三是对不同社会群体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研究逐步展开.青年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始终是研究的重点之一.这一阶段,“城市移民”“农民”“新生代农民工”“网络舆论领袖”等群体引起学者关注,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除以上三个方面以外,对网络政治参与出路或对策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如,杨福忠提出“网络征求民意法治化”,建设性作用显著.但多数研究者提出的治理对策,宏观的一般原则要求多,可操作性的方案少.

第三,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实证研究受到重视.大多数研究主要基于“参与式民主”和“有序参与”视角,这符合所研究问题的特点和要求,同时有学者尝试从“协商式民主”(赵春丽)、政治文化(赵自然,张劲松)、政治心理(朱碧波,尹向阳)、善治(陈杰,叶战备,黄信瑜)、有效性(杨福忠)等视角进行研究,别有一番新意.进入这一阶段,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受到重视.主要成果有:《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以“E两会”为例》《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以深圳龙岗为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七个中文论坛相关资料的文本分析》等.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具体,依据案例和调查数据对现状、特征、影响因素等的分析,结论相对客观,有利于克服抽象思辨容易导致研究结论受研究者心理偏好影响的弊端.2.网络政治参与的机理

全面认识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目的在于揭示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发生、发展的机理和规律,提高政府回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行为机理的研究至少有两种模型:一是“刺激――反应”模型,即不考虑行为的内部状态,认为这一部分是“黑箱”,着重研究外部刺激和适应性反应之间的关联性及规律.二是“行为――目的”模型,重在研究适应性反应过程中为实现目的而进行的努力.目前国内的研究属于第一种模型,如,李斌认为:“网络‘政治信息’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利益’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动力;‘网络’是网络政治参与的载体;‘互动’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催化剂’;政府理念的转变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必要条件.上述几方面的共同作用构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机理.”客观地讲,这一认识最多只能说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发生机理,并没有揭示网络舆论形成过程和实现对公共政治生活影响的机理.现有研究中,杨福忠对“影响公民网络意见能量”的四个变量因素(拥有信息量的程度、政治功效意识、参与广度和深度)之间因果关系以及影响政府决策的两个变量因素(目标差距、公民通过传统渠道输入的公共意见能量)的分析,接近于揭示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在机理,但也不理想.进一步的研究应借鉴新闻与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深刻揭示网络舆论形成中发帖、灌水、

1 2 3 4

关于民主政治方面论文范文,与网络政治参与的进程、议题和趋势相关论文的格式参考文献资料: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企业网站设计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环境

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哪里找毕业论文

工科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机构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

国贸毕业论文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