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范文

关于留学生论文例文,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述评相关论文摘要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留学生论文摘要怎么写,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述评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留学生及中介及语言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留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论文从中介语的发展历程入手,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内容包括中介语的来源和产生模式,中介语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国内外有关的理论探讨和汉语中介语的研究等.论文在确立了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研究地位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研究的局限性.

关 键 词: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石化目的语

近年,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基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学者将其研究重点从“教师怎样教学”转为“学习者怎样学习”,重点研究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把学习者放到首位,而不再仅限于单纯的教学法.中介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自然会受到广泛关注,因此,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予了理论解释.

一、中介语的提出及发展

(一)中介语的提出

英国语言学家塞林格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使用“中介语”一词.1972年,在其论文《中介语》中,详细地解释了“中介语”这一概念,从而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其他研究者们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从各个方面对中介语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如科德将它称为“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学习者独有语言”“中继能力”,奈姆塞尔称之为“近似语言系统”等.然而,使用最多的还是“中介语”这一说法.

(二)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发展

1.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从时间上划分,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一般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1)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对比分析因无法有效指导实际教学与学习,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批判.在这个背景下,以学习的主体和客体为研究重点的中介语理论出现了,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代表学者及研究成果如下:

1)科德的研究.科德在1967年发表了颇具影响力的论文《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许多新观点:

首先,科德区分了“失误”与“偏误”.“失误”是非系统性的,是学习者在偶然情况下产生的错误;而“偏误”具有系统性,它反映了学习者现时的语言知识或过渡能力,因此进行偏误分析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一个好方法.

其次,科德提出了“内在大纲”的概念.所谓内在大纲是指“学习者拥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这个序列并不因为外界因素(如教学序列)的影响而改变”.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很多,但并不能够全部吸收,科德认为这就是“输入”(所接触的语言材料)与“内化”(将语言材料吸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说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

2)奈姆塞尔的研究.奈姆塞尔提出了中介语是一个“近似系统”的假设.

他认为“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逐渐接近目的语系统的”,即学习者的主语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其近似系统在某一特定时段的定型物,而且这些不同时段的近似系统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体.这个假设同样反映了中介语系统的动态特征.

3)塞林格的研究.在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中,塞林格的理论假设最具代表性.

首先,塞林格分析讨论了中介语的五个产生过程,即语言的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分概括,训练的迁移,第二语言习得策略,交际策略.

其次,塞林格提出了“石化”的概念,他指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言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都对改变这种状态不起作用.”无论学习者对这些第二语言的知识掌握多全面,当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项比较困难的新任务时,或在紧张或其它激动的情况下,类似错误总会重复出现,甚至在极度放松的情况下或很短时间不说目的语的情况下也会出现.

(2)后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这一时期,中介语理论研究出现了许多新模式,有的是在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的则是以中介语系统作为研究客体,其理论模式与早期的理论假设产生了极大的差别.代表学者及研究成果如下:

1)埃利斯的研究.首先,埃利斯和道朗提出了中介语的“可变能力模式”,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学习者的语言变异.应该说,这个模式是在最初的中介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在阐述“中介语”这个概念时,埃利斯则与塞林格等人的观点大相径庭.他认为中介语系统是一个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是一种“心理语法”,而不是一种可以观察得到的语言系统,这显然与早期的中介语理论不同.

2)舒曼的研究.舒曼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从社会环境因素和学习者个人因素的视角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动力机制及学习者语言的中介语现象作出了独到的解释,为学习者深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创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2.国内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一般认为,1984年鲁健骥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是我国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开端.我国的中介语理论是在研究国外中介语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学者及研究成果如下:

(1)鲁健骥、吕必松、孙德坤等人的研究.这些学者对中介语的研究较早,在对中介语理论的引入和研究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

鲁健骥将国外中介语理论的一些基本内容介绍进来,如:首次把“中介语”“偏误”“石化”三个概念引入我国,并介绍了中介语的性质、产生偏误的五个主要原因等,这些都是以塞林格的思想为基础的.此外,他还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如:《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汇偏误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等,这些都是其对外国留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偏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吕必松在《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发现汉语中介语系统并进行描写;揭示汉语中介语的发展规律;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和学习中应优化的因素及方法等.

孙德坤于1990年翻译了理查德的《错误分析、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一文,并于1993年发表了《中介语理论和汉语习得研究》,对中介语理论和汉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2)李大忠、王建勤、高宁慧等人的研究.他们是我国中介语研究的主体,主要对留学生的实际偏误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李大忠在实际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留学生偏误实例并写成《“使”字兼语句偏误分析》一文.此文对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李珠、王建勤的《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一文采用的是调查分析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某一类偏误进行了分析研究.

高宁慧为了使结论更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把调查统计和偏误的收集结合起来,把定性研究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留学生的代词偏误与代词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则》一文.


该文来自

1 2

关于留学生论文例文,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述评相关论文摘要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

自学考试毕业论文成绩查询

大学生公德意识论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公益论文

电力系统毕业论文

韩语毕业论文

统计专业毕业论文

酒店毕业论文

焊接系毕业论文

电气自动化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述评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