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评价的理论与技术

时间:2020-09-13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评价与技术框架体系一、引言我国的审计监视体系是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审计构成,作为审计监视体系之一的内部审计,有着自身的作用机制和完善的体系,它是组织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检查、监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正当性及效益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组织内、外部环境、内部审计的目标、方式方法、内容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促使内部审计的职能也由以前单一的监视职能,向监视、评价等多种职能转变,内部审计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应有之义,是与内部审计的目标密切相关的。但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能否作为一项新职能,尚未获得内部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足够重视,熟悉上也不尽一致。事实上,我国目前无论是内部审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内部审计评价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的比较少,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关于内部审计评价的原则、标准及技术方法体系,了内部审计评价作用的发挥。因此,本文就如何构建内部审计评价理论与技术的框架体系等进行初步探讨,以便规范内部审计评价的行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的功能作用。二、对内部审计职能的重新熟悉(一)经济监视是内部审计的固有职能审计署于1995年7月14日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1995年第1号)中,指出了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为经济监视,是与当时的经济环境、经济条件相适宜的,对于检查、监视组织内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当性及效益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人们习惯称经济监视是内部审计的职能。(二)在内部审计的目标、内容等诸多因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内部审计由单一监视职能向监视、评价等多种职能转变,是一种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组织对内部审计的目标、范围、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的目标不仅在于检查、监视组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正当及效益性,而且要为组织内部生产、决策、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动态治理,提供各种信息咨询与服务,以进步其经营治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组织创造价值。同时,内部审计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的内容由原来的以财务审计为主,转向以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治理审计为主,内部审计的方式,也由原来的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以事前、事中为主的综合审计,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必然会出现新的特点。事实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有关中,曾使用“审计评价”“业绩评价与比较”等说法,但都是就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及其质量而言的,在我国内部审计的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没有系统地明确提出。(三)监视、评价是内部审计的两个基本职能,在组织的生产、治理、决策等方面发挥着不同作用,以体现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审计署2003年3月4日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第4号令)及部关于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规定中,都明确提出了“评价职能”,与原有的监视职能相并行,并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视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正当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治理和实现经济目标。”从审计署新颁布的关于内审工作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监视和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监视职能是评价职能的基础和条件,评价职能是实现组织经济治理,进步经济效益,创造组织价值的必然要求,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治理、决策、服务等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内部审计作为组织的内部治理部分,除监视和评价两个基本职能外,还有咨询、服务、鉴证等辅助功能,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功能体系,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作用,以体现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四)突出内部审计的“内向性服务”的特点,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的功能作用目前,我国多数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职员,工作重点是审查凭证、会算帐簿及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正当性,工作的任务是“查错防弊”,对组织的经营治理,如何进步经济效益很少往、评价。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及各种风险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工作中心要由原来的“查错防弊”向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等方面转移;内部审计要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等现代审计领域转变;内部审计的模式由“外向型服务”向“内向型服务”转变。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