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会计审计论文

时间:2021-06-09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阐述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以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认为要解决就业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措施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中国经济,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持续多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始终没能很好地解决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失业率不断攀升。大学生就业面临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用人单位又找不到合适人才。面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等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就业意识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政府也要及时调整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改革就业指导工作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就业岗位在不断减少,就业率明显下降。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难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很难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合适岗位,而且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抗风险能力较弱,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更削弱了其吸纳大学生的能力,这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很多地方出现了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甚至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的现象。
2、专业设置不对路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冷门”专业“人才短缺”的现象严重。比如我国目前从事制造业的大学生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制造业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由于制造业引进、承制居多,创新、发展不够,中高段产业比较空缺,从而使得大学生难以在其中成规模、可持续地就业。另外,我国第三产业处于不够发达阶段,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导致了对大学生的需求严重不足。
3、传统观念的束缚
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及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及家长,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尚未普遍确立,还停留在重眼前、轻长远,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的就业观念上。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和县级以下农村及城镇就业的比例明显偏低,而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则出现“求职扎堆”现象,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和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就业期望偏高,人为地加大了就业难度。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这不但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
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脱离市场需求。一些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根据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是因人设专业,有什么老师设什么专业,专业和课程设置盲目,专业相似现象严重,与实际需求相背离,而社会紧缺、急需的一些生物、机械等专业却设置很少,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结果出现一边是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一边是招不到合适人才的企业。
2、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忽视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只管招进来,不管学生出去时能学会些什么,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显得茫然,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3、用人单位制度不合理
用人单位追求人力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不愿接收未经实践锻炼的大学毕业生。不少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单位,不愿承担培养人才的成本。在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条件下,一些单位担心培养的人才跳槽,怕相关投资打了水漂。同时,好多单位盲目地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追求高学历,用人条件越来越苛刻,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等都列入基本的条件之中,并且对大学毕业生设置实践经验、性别等障碍。另外,一些私营企业用人不但不签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也没有,加之薪金较低,并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难以接受。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
1、优化经济结构,创造就业岗位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因此,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积极发展制造业和中高端产业,努力提高新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全面提高对高素质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金融危机爆发冲击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原有的产业结构使大学生有限的就业岗位受到严重的挤压。我国现在要做的是,在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产业链要向研发和销售等知识密集的各个环节延伸,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结构才能既需要大量的蓝领工人,又需要很多的高端专业人才,才可能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2、?解决就业难,教育体制改革是根本
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是教育本身。很多高校办学没了特色,但是市场需求是多方面的。近年来,就业市场上的“冷热不调”现象引发了社会的思考与议论。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教育体制改革是根本。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历史传统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客观实际,以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学校的配套发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除了课堂上开设比较多专业课程外,还要着重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强化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继承、创新、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使其成为品牌。改变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办学专业设置趋同、学生品质趋低的现象。
3、适应市场变化,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必须转变就业观念,而且要全社会一起转变。要树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一种在市场中、在社会中不断奋斗、自我发展的观念。国家在发展中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社会在发展中完善就业机制,大学生以发展的眼光选择就业方向,齐心协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另外,大学生要降低心理预期,放下到大中城市工作、拥有较高薪酬和社会地位、工作稳定、环境宽松等就业条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在就业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根据时势变化,树立自主和多元化的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4、政府加大优惠政策,营造就业环境
政府要充分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提供充分的公共服务,加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制度的改革力度,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加大优惠政策,同时继续出台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进行政策引导,以营造其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鼓励大学毕业生抓住西部大开发、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老工业基地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到老工业基地就业。只要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参考资料:
[1]李武云: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西藏科技,2009,10:22-23;
[2]刘晓燕:透视经济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60-61;
[3]陈娟:浅析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系构建重点.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4:103-105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